(共20张PPT)
感受数据决策之力
——《统计》复习课说课展示
目录
说教学内容
01
说学生学情
02
说教学目标
03
说教学过程
04
说板书设计
05
说设计亮点
06
抽样关注的是数据的收集,而数据分析则聚焦对已经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进而做出决策。统计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通过数据认识现实世界的意义,感知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发展数据观念和模型观念。
01 说教学内容
统计类知识在近两年的中考中大概占一道选择或填空(3分)以及解答题(8分),侧重考查统计量的选择与计算,数据分析来估计总体、做出决策,是培养学生数据观念、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
教学重点:统计量的选择与计算、读懂统计图,根据数据描述、整理和分析来估计总体并做出决策,完成数据的应用。
01 说教学内容
已有基础
统计的核心概念已基本掌握,对统计量的计算和数据的分析有一定的认识与掌握,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认知特点
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有时无法做到选取合适的统计量,准确获取统计图数据信息;有些概念易混淆和计算错误;数据应用分析的过程中存在应用和创新意识欠佳。
解决对策
通过对比纠错让学生辨析概念,提升运算能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各统计量对数据的不同影响,分析统计图信息,感受数据的决策作用。
教学难点:
实际应用问题中,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并且进行准确计算;根据统计量和统计图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02 说学生学情
02
01
03
04
能根据问题需要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收集数据,了解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白可以用样本数据估计总体数据;
能读懂统计图、直方图等反映的数据信息和统计图反映的变化趋势,会画扇形统计图,会根据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
能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正确选取并准确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方差等,并根据数据特征解释或解决问题;
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体会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形成数据观念,发展模型观念。
03 说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
经历并感受实际问题中数据的处理过程
合作学习
选取合适统计量、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对比纠错
明确统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及时梳理
巩固并掌握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
04 说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知识建构
情境深入
知识应用
合作学习
知识拓展
变式应用
知识生长
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
分层作业
知识巩固
收集数据
整理、描述数据
分析数据
估计总体
生活情境
04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设置熟悉的情境来引入本节课,带领学生从生活实际问题中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最终估计总体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导图的方式形成知识建构,明确数据分析形成路径,指向目标1、2.
情境引入
知识建构
情境深入
知识应用
合作学习
知识拓展
变式应用
知识生长
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
分层作业
知识巩固
04 说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知识建构
情境深入
知识应用
合作学习
知识拓展
变式应用
知识生长
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
分层作业
知识巩固
整理数据
得出结论
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
思考3:怎样确定最佳辩手呢?
04 说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知识建构
合作学习
知识拓展
变式应用
知识生长
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
分层作业
知识巩固
对比纠错
若请你为没有拿到最佳辩手的那位最佳人气奖获得者提一点建议,为以后辩论比赛的表现拿到更好的成绩,你会提怎样的建议呢?
明确不同统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指向目标
2、3
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感受权对数据的影响,
情境深入
知识应用
04 说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
知识拓展
变式应用
知识生长
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
分层作业
知识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深入的过程,带领学生再次巩固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得出结论、给出建议,明确加权平均数等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和知识应用,培养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体会数据观念,指向目标2、3。
情境深入
知识应用
情境引入
知识建构
04 说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
知识拓展
变式应用
知识生长
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
分层作业
知识巩固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
描述数据
得出结论
方差
反映数据的稳定性
如何选择?
哪一项更稳定?
反映趋势
情境深入
知识应用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如何根据题目需要选取统计量并进行计算,从而结合数据特征合理建议,能读懂统计图反映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形成数据观念,发展模型观念,指向目标2、3、4。
情境引入
知识建构
04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统计量不仅可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中的决策类问题,立足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本概念,可以反推数据分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指向目标3、4。
合作学习
知识拓展
变式应用
知识生长
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
分层作业
知识巩固
立足概念,
反推数据分布
思考:针对每一选项进行推理,如A:已知中位数是3,众数是2,你能大致确定这5个数的情况吗?
, ,3, , .
2
2
6
4
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 方差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按大小排序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
情境深入
知识应用
情境引入
知识建构
04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应用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计算数据较多情况下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等统计量,并感受统计量对制定合格标准的影响,对形成数据观念,发展模型观念有促进作用,指向目标2、3、4。
合作学习
知识拓展
变式应用
知识生长
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
分层作业
知识巩固
以统计表形式呈现收集的数据
会制作扇形统计图,即会求每一组圆心角度数
选取合适的统计量来进行计算求解和合格标准制定
情境深入
知识应用
情境引入
知识建构
04 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与学生一起整理反思,完整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了解知识建构,明确学习路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合作学习
知识拓展
变式应用
知识生长
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
分层作业
知识巩固
情境深入
知识应用
情境引入
知识建构
04 说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
知识拓展
变式应用
知识生长
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
分层作业
知识巩固
情境深入
知识应用
分层作业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应用,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鼓励全体学生,理解统计量本质,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中考链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数据观念和应用意识
情境引入
知识建构
05 说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得出结论
选择篮球项目
排球成绩更稳定
分析数据
指向目标
2、3、4
指向目标
2、3
指向目标
2、3
《感受数据决策之力》——统计复习课
收集数据
(抽样)
整理数据
(制表)
描述数据
(绘图)
分析数据
(统计量)
得出结论——估计总体
图表信息
中位数、众数
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模型观念
数据观念
创新意识
应用意识
合理建议
推理数据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眼光
数学思维
数学语言
本节课的整体知识建构,通过板书呈现,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解答在板书上呈现统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过程,让学生理清概念、避免混淆,发展运算能力、模型观念。
通过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三会”目标的达成
06 说设计亮点
1.合作学习,激发兴趣: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思考需求统计量的不同影响,再进行数据分析,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学习兴趣。
2.对比纠错,理解概念:
通过对比纠错的环节,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并意识到统计量的不同计算方法,避免易错概念的混淆。
3.生活情境,合理决策:
以生活常见的情境为例进行设计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数据的决策能力。
(一)生活情境,直观感受数据决策力
依据课标以及中考评价目标为导向,通过引例、例题、变式的统计量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思维。
1.提升数学思维:
(二)教学评一体,整体设计教学过程
以生活问题为背景,中考考查方向为知识主体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数据的决策力,提升数据观念。
2.培养数据观念:
06 说设计亮点
感谢聆听!
2
0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