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2019)必修二 4.1 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2019)必修二 4.1 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6 08:2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
第一节 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
基因突变——概念及原因
基因突变
概念
基因内部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
DNA分子上碱基对的替换、插入或缺失,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原因
(1)替换
(2)插入
(3)缺失
任何时期
主要是DNA复制时
时期
(正常基因片段)
A A C C G
T T G G C
A T C C G
T A G G C
A T G C C G
T A C G G C
A C C G
T G G C
替 换
缺 失
插 入
原核细胞基因与真核细胞基因的结构异同
1、原核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原核细胞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是连续的,两端不能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对其具有调控作用。
启动子(promoter)位于基因的“上游”,有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控制转录的开始。
终止子 (terminator) 位于基因末端,当RNA聚合酶到达时,释放出RNA产物,转录结束。
原核细胞基因与真核细胞基因的结构异同
2、真核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真核细胞基因也具有启动子、终止子等调控序列,但是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是不连续的。
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外显子(exon),外显子之间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内含子(intron)。
外显子和内含子均会被转录成RNA,再经过RNA加工过程,形成可以直接用于翻译的mRNA。
基因突变的结果
Q1. 基因突变是否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为什么?
不一定
1 突变的基因不表达。(体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显性纯合子 (AA) 突变成杂合子 (Aa) ,性状在当代不会发生变化。
(隐性突变)
3 基因中不直接编码氨基酸的序列发生突变。(不翻译)
3.1 突变部位转录后,在形成成熟的mRNA过程中被剪切。(内含子)
3.2 突变部位转录后,位于起始密码子之前或终止密码子之后。(非编码区)
4 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突变后的转录产生的新密码子还是决定原来的氨基酸。(密码子的简并性)
5 突变后翻译出新的蛋白质,但其功能与原蛋白质功能相同,性状相同。
转录 或 翻译 出现问题
不一定。
一般情况下,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可以
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下一代。(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Q3. 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会遗传给后代吗?
植物:无性繁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有丝分裂间期)
基因突变的结果
Q2. 引起生物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吗?
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1910年,一个黑人青年到医院看病,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肌肉酸痛。经过血液检查发现,他患的是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的一种特殊的贫血症。他的红细胞不是正常的圆饼状,而是弯曲的镰刀状,人们就把这种病称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正常 异常
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
对患者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子的分析研究:
缬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
缬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
(正常血红蛋白片段)
(异常血红蛋白片段)
谷氨酸 缬氨酸
血红蛋白异常
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
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DNA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碱基对的替换
思考问题——哪种原因导致的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最小?
基因碱基序列改变
遗传信息改变
蛋白质结构改变
碱基对的替换、插入、缺失
碱基对的替换对性状的影响最小;
插入或缺失非3倍数的碱基对,会造成插入或缺失位点以后的一系列编码序列发生错位。
但影响的大小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
Q4. 某基因的编码区缺失了3个相邻的碱基对,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1)缺失了与编码起始密码子相关的序列,翻译无法开始;
(2)缺失了与编码终止密码子相关的序列,翻译无法终止;
(3)缺失的3个碱基对位于编码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序列的中间位置,可能导致翻译得到的肽链与原肽链产生1或2个氨基酸的差异。
基因突变的类型——根据基因突变对表型的影响
(1)形态突变:
(2)生化突变
(3)致死突变
(4)条件致死突变
苯丙酮酸
蛋白质
消化吸收
细胞内苯丙氨酸
酪氨酸
苯丙氨酸羟化酶
基因突变的特点
(1)普遍性:不同物种;同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
(2)多方向性:等位基因是如何产生的?(图4-5)
(3)稀有性:自然状态下的突变率很低:10-5- 10-8
(5)多数有害性:打破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多数有害,少数有利。
(4)可逆性:
复等位基因
A
a
从基因的角度分析,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
基因突变的结果
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产生新的基因型;
产生新的性状(新的表现型);
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
改变的是基因内部的结构。
基因
突变
新基因(等位基因)
基因型(改变)
表现型(改变)
引发生物变异
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与进化的关系
基因突变:
(1)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
根据诱发条件的不同,基因突变可以分为:
A. 自发突变: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基因突变
B. 诱发突变:在人工条件下诱发的基因突变
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
例如:正常绵羊突变产生短腿安康羊
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________________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提高突变频率
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
物理因素 紫外线、X射线 及其他辐射 温度剧变 损伤细胞内的DNA
化学因素 亚硝酸(盐) 碱基类似物等 改变DNA分子中
的碱基排列顺序
生物因素 某些病毒 某些病毒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对DNA分子有诱变作用;
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
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细胞的癌变
正常细胞 癌细胞
异常分化

癌细胞的特点
(1)能够无限增殖
海拉(Hela)细胞
来自名叫海拉的女性宫颈癌症患者。这位患者已在1951年死去,但从她身上取下的癌细胞却在实验室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癌细胞的特点
(2)形态结构改变,呈球形
正常的成纤维细胞
癌变后的成纤维细胞(球形)
(3)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粘连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造成的
丧失其细胞增殖的负调控作用,导致细胞周期失控而发生癌变
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一类正常基因
原癌基因
引起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抑癌基因
编码的蛋白质是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
突变或
过量表达
功能
功能
突变
癌症的预防
(1)目前癌症以预防为主:
在癌症发生的早期,患者往往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因而难以及时发现;而对于癌症晚期的患者,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
因此,要尽量避免癌症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应远离致癌因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2)如何预防癌症:
致癌因子
原癌基因突变
抑癌基因突变
引起
细胞癌变
积累
细胞的癌变是一种“累积效应”。
致癌因子
致癌因子的类型 举例
物理致癌因子 主要是辐射:紫外线、X射线、核辐射、宇宙射线等
化学致癌因子 无机物 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
有机物 联苯胺、烯环烃、亚硝胺、黄曲霉素等
病毒致癌因子 致癌病毒(病毒癌基因或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诱发细胞癌变。
基因突变可应用于诱变育种
美国遗传学家缪勒(H. J. Muller)(1890-1967):
摩尔根的学生,人工诱变技术第一人,辐射遗传学的创始人,经典表观遗传现象“位置花斑效应”的发现者。
获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诱变育种就是利用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物理因素或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诱变育种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1)可提高突变概率;产生多种多样的新类型,为育种创造出丰富的原材料。
(2)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
(3)改良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
(1)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
(2)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