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因特网概述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高中信息技术》(沪科版)(重庆地区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2因特网概述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高中信息技术》(沪科版)(重庆地区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09-09 21:2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世界
概述
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信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信息,从每日的衣服打折、餐厅优惠到房价信息、汽车油价。每一样事物都与人们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与计算机领域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了又一个超级信息平台。本章就是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概念入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一些网络的基本知识。其中有一些我们已经听说过,但还没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例如IP地址、网络分类、域名等;还有一些我们已经在使用,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E-mail、FTP、MSN、BT下载、BBS等。在章节的最后,单独地讲解了网络安全技术,针对当今网络普及的附加问题,网络安全一直被各国信息部门高度重视,网络犯罪现象也与日俱增。学习一些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是必要的。
本章的学习,要在理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因特网的基本应用服务,并能够学会一些基本的网络设置。对于七层模型与四层模型,需要从生活中的事例入手,形象生动地讲解每一层的功能与区别。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应用服务分别属于哪一层。对于应用服务的具体操作,应该以学生动手探索为主,通过完成一个个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之后,学生自己归纳操作技巧,教师加之必要的辅导和总结。
本章的主要内容
节名 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功能、分类、拓扑结构等概念;以及网络通信中有关传输介质的知识。
因特网概述 学习因特网的由来,了解因特网协议的概念。具体掌握OSI/RM七层模型与因特网体系结构的四层模型的异同点。同时熟练掌握几个基本因特网术语:URL、域名、IP地址、超文本、WWW、HTTP协议。
因特网应用服务 学习因特网应用服务中最常见的一些服务功能。通过实践活动,尝试各种因特网服务,并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对于不同的网络要求,能熟练使用不同的应用服务,完成通信交流、资源共享、信息查询等活动。
网络安全技术 了解基本的网络安全概念,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术语和安全技术。学会如何对个人计算机作必要的防护,保证计算机中个人资料的安全性,并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系数。
第二节 因特网概述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目标 实现
知识 了解因特网的前身和发展 学生上网查询,教师讲解
掌握OSI/RM七层模型的名称和基本作用 贯穿于“公司通信”活动中
掌握因特网体系结构的四层模型的名称和基本重用 贯穿于“公司通信精简人员”活动中
掌握因特网相关的基本概念 贯穿于教师讲解与学生动手中
技能 能够使用最基本的ping命令查看IP地址和传输情况 动手实践“命令提示符”工具
能够查看自己的网络配置情况,更改自己的IP地址 动手实践调整网络配置属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通过调查的方法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式,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实用的方法解决联网问题 实践“因特网接入方式”调研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因特网的体系结构以及一些基本的概念,而难点在于阐述清楚OSI/RM与因特网体系结构的异同点。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多活动、多讨论的方式设计教学过程。
二、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因特网的雏形,以及OSI/RM七层模型与因特网体系结构的四层模型。第2课时主要讲解因特网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开展因特网的接入方式调查讨论活动。
教学准备
1.机房准备
因特网概述教学的开展对机房的软硬件配置要求不高,局域网,能连接Internet,操作系统Windows 2000以上,CPU为PII以上,内存为128M以上,两个学生一台计算机。
2.教师准备
因为本节内容是2课时完成,所以教师在第一课时结束时,要求将调查活动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在第2课时中进行交流。
3.学生准备
具备一定的社会调查、调研能力。能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教学过程安排建议
导入新课
教师具体介绍Internet网的前身和发展现状。阐述最早的因特网实现的功能是什么?组建因特网的目的是什么?而发展至今,因特网的应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与趋势?
OSI/RM七层模型
教师先讲解网络协议的定义,然后列出一个“公司人员结构图”,配合讲解七层模型。教师要求学生描述各位公司人员在公司中担任的角色,角色所负责的任务。然后再讲解对应的每一层在模型中所起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七层概念。
因特网体系结构(TCP/IP协议结构)
在学生掌握OSI/RM七层模型后,可以紧接刚才的“公司人员结构图”,提出以下活动——“有分布在不同语种国家的A、B两个IT公司。A公司将向B公司发出合作协议书。协议书将有A公司CEO亲自书写,然后传递给B公司CEO。请你安排公司人员,并用连线代表整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如此,可以引出简化后的类似于因特网体系结构的四层模型。教师在讲解因特网体系结构时,需要阐述清楚一个问题:技术人员是先制定OSI/RM模型,然后根据七层结构再制定相关网络协议,后发现制定周期长,不利于网络发展,就开始精简、修改网络协议。技术人员根据成熟的网络协议来制定出现有的因特网体系结构(TCP/IP协议模型)。所以OSI/RM是先有模型再有协议,而因特网体系结构正相反。
因特网的基本概念
因特网的基本概念有些多、有些分散。教材中只挑选了一些最常用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使用操作系统自带的“命令提示符工具”,进入类DOS窗口,使用ping命令来观察域名和IP地址绑定的现象,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对于IP地址分类,教师不必过多阐述如何划分地址的,可以要求学生查看自己的“本地连接”图标,在“本地连接 属性”框中选择“Internet协议 属性”,记录下学生用机的IP地址。
5.因特网接入方式的调研活动
教师可以在第1课时结束后,布置一个因特网接入方式的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填写以下表格,并且能以书面形式阐述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如何选择接入方式,更加经济实惠,不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接入方式 上行传输带宽 下行传输带宽 上网费用 所需设备 附加条件
Modem
ISDN
ADSL
有线通
FTTB
无线接入
在表格中“附加条件”要求教师能够引起注意,比如说有线通接入方式需要用户小区已经具备有线电视服务,FTTB则要求用户小区必须有架设光缆的条件,并且小区内用户数达到一定数量,不是独户安装。
总结
通过因特网概述2个课时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的是OSI/RM七层模型的名称,因特网体系结构四层模型的名称,以及TCP和IP两个重要协议的基本功能。学生能够牢记WWW、IP地址、URL、域名、超链接的概念。而对于因特网的接入方式,只是培养学生调查能力,学生只作为一个知识点了解。教师必须分清课堂的侧重点。
靶向练习
练习题:
1.URL的全称是统一资源定位器,其格式是协议://IP地址或域名/路径/文件名。
2.超文本中除了可以包含文本,还可以包含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3.一个网络协议主要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个要素组成。
4.URL是用来描述Web页面地址和访问时所用的协议的统一格式。
5.连接因特网的方法主要包括:拨号接入、专线接入、无线接入。
思考题:
1.什么是因特网?
答:Internet是国际因特网的英文名字,也称为因特网,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2.OSI/RM七层模型与因特网体系结构有什么区别?
答:OSI参考模型(OSI/RM)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3年提出的一个网络系统互连模型。OSI参考模型把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成七层:从上至下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因特网的协议体系结构只有应用、传输控制、网际和网络接口四层,比OSI参考模型简洁得多。
3.什么是TCP/IP协议?它们在因特网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IP协议是因特网最基本的传输协议,提供不可靠的无连接的服务。IP协议有三个功能:(1)规定了因特网上传送的数据格式。(2)完成路由选择功能。(3)IP包含了一组不可靠分组传送的规则。TCP协议位于IP层协议之上,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TCP将要传输的数据分组后交给IP层实施,TCP具有恢复丢失分组的能力,并且具有自动重传的功能。因此具有纠错功能。TCP与IP的结合,保障了数据在因特网上的传递畅通。
4.IP地址是怎么分哪几类?有线通是什么?其优点有哪些?
答:IP地址一共分为5类:
(1)A类地址,网络地址范围是1.0.0.0 到126.0.0.0有效,0.0.0.0 和127.0.0.0保留。
(2)B类地址,网络地址范围是128.1.0.0到191.254.0.0有效,192.0.0.0和223.255.255.0保留。
(3)C类地址,网络地址范围是192.0.1.0 到223.255.254.0有效,192.0.0.0和223.255.255.0保留。
(4)D类地址,网络地址范围为224.0.0.0到239.255.255.255用于多点广播。
(5)E类地址,网络地址范围为240.0.0.0到255.255.255.254保留,255.255.255.255用于广播。
有线通(即Cable Modem)指有线电视网采用模拟传输协议,需要用Cable Modem来协助完成数字数据的转化。Cable Modem属于共享介质系统,其他空闲频段仍然可用于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