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小调查1、我们班同学有几位姓刘?几位姓李?几位姓王?几位姓董?有姓丛的同学吗? 2、我们班同学有几位是B型血? 3、我们班同学有谁的小拇脚趾的指甲盖是两半的? 据考证部分刘姓、李姓、王姓、董姓
等姓氏以及全部丛姓,是 据考证中国人口中B型血占20%,主要是由
等少数民族融入于汉族的血液中造成的。 据考证小拇脚趾的指甲盖是两半的,
是 匈奴族后裔。 匈奴族 匈奴族后裔。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匈奴族活跃在中亚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生。
匈奴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匈奴的骑兵擅长使用长矛和弓箭作战。匈 奴匈 奴夺河套,修长城活动一:连线冒顿单于阅读课本77-78页
1、尊敬的单于阁下,人们都尊称您是匈奴最伟大的单于,为什么?
2、您统一蒙古草原对匈奴的生活有何影响?
mò dú匈奴的兴起冒顿鸣镝射马图汉高祖:白登之围 (汉初)天下既定,民亡(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汉初国力弱小 活动二:合作探究,指点江山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位朝廷大臣,面对匈奴的进攻,你会建议“战”还是“和”?为什么?朝堂议事分组辩论赛VS卫 青霍去病国力强盛,骑兵强大,反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书·佚名·匈奴民歌》 霍去病收复河西地(油画)霍去病(约公元前140--前117年),五年内六次率部队反击匈奴侵扰,六战六捷,官至骠骑将军、冠军侯,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英年早逝,年仅24岁。漠北大战(公元前119年)——匈奴的命运之战活动三:
观看视频,
身临其境
武帝时,汉虽胜,损失也十分巨大,仅元狩四年,汉朝“两军士死者数万人”,“天下马少,匹二十万”。 “倾国殚货”,”百姓流离”,“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漠南无王庭 呼韩邪单于和和和汉元帝你知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指的是中国哪四大美女吗?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婵羞花:杨玉环学·科·网昭君出塞 草黄沙白马如云,
落日悲笳处处闻。
此去妾心终许国,
不劳辛苦汉三军。
卢昭 《题昭君出塞图》活动四:感悟昭君,深明大义呼韩邪单于立王昭君为“宁胡阏氏”
汉元帝改年号为“竟宁元年”
昭君出塞为西汉和匈奴带来了“ ”宁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墓前铜像昭君出塞,使边境安宁,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昭君出塞 对比: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
是在国力弱小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求和之策,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汉初和亲昭君出塞双方是自愿平等互利的交往。通过和亲实现了民族的融合和长久的和平。相同点: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友好和平。 和为主战为主你认为呢?如何理解汉匈和战关系1、汉初——汉武帝初期,通过“和亲政策”,双方无战事,是“和”。(70年)
2、汉武帝中期,发生汉匈战争。(20多年)
3、汉武帝后期——东汉。除了窦固、窦宪对匈奴开战以外(4年),其他时间大都是以“和”为主。(300多年)以和为主百年汉匈民族关系正确理解汉匈的民族关系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当时,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非正义之战,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妙招巧记冒顿统一北边疆,
迫使汉初和亲忙。
大将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震四方。
汉匈和同为一家,
昭君出塞美名扬。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谢
谢
大
家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本节课讲汉与匈奴的关系,从三个不同阶段讲述了汉与匈奴的不同关系:一为汉高祖与文景帝时期的“和亲“;二为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为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分析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民族友好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对知识的综合、比较分析概况的能力较差,本课涉及政治外交的民族关系不容易理解,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使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引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了解汉匈的和战关系,包括汉初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汉武帝前后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和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和平与发展是历史的主流。通过认识霍去病、王昭君的贡献和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漠北大战和昭君出塞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⑴归纳“时和时战”的民族关系
⑵理解“时和时战”的民族关系的本质,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得出结论:国力强弱直接影响民族关系,民族友好是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采用情景体验、问题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本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小调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匈奴。
匈奴的兴起
1、匈奴的民族特点:通过图文,让学生了解匈奴民族的基本特点。
活跃在中亚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生。
匈奴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匈奴的骑兵擅长使用长矛和弓箭作战。
教师说明:匈奴族作为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生,逐水草而居,生活不稳定,因此常常以掠夺中原物资作为生存的一种副业。
2、秦朝政策:
教师提问:秦始皇如何抵御匈奴的入侵?
学生回答:派蒙恬夺取河套地区,修长城。(教师在地图上点出河套地区,位于黄河中游弯道,水草丰美,也是战略要地)
过渡:秦朝是个短命的王朝,秦汉之际,战乱频发,边境涣散。同时,匈奴内部出现了一个杰出首领,在他的领导下,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产生了。这位单于叫什么名字啊?(冒顿单于,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
3、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活动一、连线冒顿单于: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77-78页归纳回答。
1、学生回答:他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
2、学生回答: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表现为:畜牧业发达;冶铸业发展;出现农耕。
展示冒顿单于鸣镝射马图,表明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格治军,依靠强大的骑兵军队统一蒙古草原。
展示匈奴经济发展图,值得注意的是,匈奴地区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
? 小结过渡:(课件配合演示)匈奴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他们因强而战(展示),重新夺取河套地区,威胁到了长安的统治!匈奴强大之际,正是西汉建立之初,西汉初年的状况如何呢?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回顾西汉建立初期的经济情况,经济萧条、荒凉、贫困。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兵出征,惨遭白登之围七天七夜,后来不得不贿赂单于妻子才得以逃脱。
由此可以看出,汉初的国力如何?(汉初国力弱小,不得不因弱而和,采取和亲政策)
教师提问:和亲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把皇室女子远嫁给单于,并向匈奴进贡财物,开放边境市场贸易。
教师概括:和亲简单来说,就是把皇室女子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加强民族友好和平。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个屈辱的和亲政策达到换取和平的目的了吗?
学生回答:和亲可以避免与匈奴大规模的冲突,为西汉争取发展生产的时间,但匈奴仍然年年南下,侵扰汉朝人民。
过渡: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过了几十年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会怎么做呢?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活动二:合作探究,指点江山
朝堂议事: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位大臣,面对匈奴咄咄逼人的进攻,你会“战”还是“和”,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确定主战和主和,并思考原因。推出两个小组代表进行辩论,让教师(汉武帝)能够信服他的观点。
教师引导:(注意两个条件:需要:和亲没有达到效果,需要彻底解决匈奴侵扰问题。可能:汉武帝时有没有足够的国力去抗击匈奴)。回顾所学知识,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出现文景之治,这是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物质基础。汉武帝雄才大略,在位期间实现大一统(政治经济思想上),国力强盛,骑兵强大,反击匈奴。
过渡:万事俱备,只欠有才能的将领了,汉武帝派出哪两位军事将领? (卫青、霍去病。)
漠南、河西之战:
教师指示地图讲解: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经过前两次的漠南和河西之战,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分别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两个重地,设置河西四郡,并招民屯边。
提问:河套和河西走廊有何重要性?(河套和河西走廊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粮仓,河西走廊连接西汉与西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教师引导:大家注意,这里有一座祁连山和一座焉支山,匈奴人被逐出水草肥美的河西走廊后,大受打击,他们唱出了一首非常悲伤的歌谣: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书·佚名·匈奴民歌》
(翻译:失去了祁连山,我的牲畜没有地方放养繁衍,失去了焉支山,我的新娘都花容失色,受到惊吓,表达出匈奴失去安定家园的悲伤。)
教师讲述:使得匈奴闻风丧胆的这位战神就是年纪轻轻的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从中你可以感受到霍去病具有怎样的品质?身为中学生的我们又如何继承他的优秀品质?
学生回答:我们应该学习霍去病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品质。霍去病征战沙场,为国捐躯,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好好学习,从小事做起,为我们的国家尽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
漠北大战:
教师配合地图讲述:最后一场决定匈奴命运之战的是发生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分别率领数十万大军左右夹击匈奴。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感受一下这场规模宏大的关键战役。
活动三:播放视频,身历其境
教师根据视频内容提问: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汉朝大获全胜,迫使匈奴远迁至大漠以北,“漠南无王庭”。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教师引导:虽然西汉取胜了,但西汉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出示材料,教师引导:战争会带来人员伤亡,“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也是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所以,战后两族人民求和意愿明显。战争是解决民族冲突的唯一手段吗?为维护边境和平,汉元帝是怎么做的呢?
三、昭君出塞
教师配合课件讲述:汉匈战争后双方处于和平的状态,宣帝时,匈奴内乱,其中一支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南,主动归附汉朝,并向汉朝提出和亲,汉元帝也欣然答应,于是出现了胡汉和亲史上的一段佳话。
1、昭君出塞
你知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指的是中国的哪四大美女?
提问:汉元帝派出了哪位四大美女给单于和亲?
学生:王昭君!(强调:宫女王昭君主动请求和亲)
活动四:感悟昭君,深明大义
出示昭君出塞图和《题昭君出塞图》诗句,播放琵琶曲《出塞曲》。
教师提问:塞外的环境如何?塞外生活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假如你是昭君,你去不去?
学生自由发言,表明塞外地区荒凉、寒冷、落后,语言、饮食与习俗与汉不同,思念家乡亲人等等。昭君能深明大义,为民族和平做出牺牲和奉献。
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
下面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猜想昭君出塞后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出示史料分析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昭君出塞,边境安宁,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出示今日内蒙昭君文化节图片,表明昭君作为民族友好象征的重大意义。
3、对比汉初和亲和昭君和亲,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四、小结:
问题:如何理解汉匈关系?以和为主还是以战为主?你认为呢?
出示材料,通过让学生简单的计算,认识到汉匈民族关系以和为主,以和为贵!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不仅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平和发展亦是主流。如今中国对内实行民族友好政策,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妙招巧记:集体朗诵,加强记忆。
五、扩展延伸?? 教师:虽然今天我们56个民族已经没有匈奴族,大家知道匈奴最后去了哪里吗?有一部分匈奴族西迁,据说现在的匈牙利就是匈奴族的所在地。有一部分匈奴族与汉族融合,至今与我们血脉相连。如今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让我们共同唱响《爱我中华》,共同祝愿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我们的祖国兴旺发达。
六、板书设计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匈奴兴——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二、汉匈和战
1、?汉初 和亲
2、汉武帝 漠北大战 以战促和,以和为主
3、汉元帝 昭君和亲
七、教学反思
本课为中期考核课,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本课基本线索为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表现为和战两种形式。其中漠北大战和昭君出塞分别是和战的典型事例,因此为重点。难点是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让学生理解国力影响民族关系,民族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探究法和情境体验法,通过观看相关图文视频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和合作能力,师生互动良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一节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开展得比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