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班级:
__
姓名:______
小组:
___
编号:
___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逐目阅读课文,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4页“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北魏的建立
时间:
、地区:
、民族:
2、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政权:
、时间:
、地区:
、
影响:
。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5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一目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影响: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5—116页“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目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主要措施:
(1)
(2)
(3)
(4)
(5)
(6)
2、作用:
3、北朝的形成:
分裂,
先后出现四个王朝。
和四个王朝统称为
。
【合作探究】理解运用历史——体验感悟、讨论、互动探究
一、预习反馈:组内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仍不明白的由组长汇总。
二、探究交流:(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2、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达标检测】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2.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C.迁都洛阳
D.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5.公元500年,一个在北魏都城做官的人说的应该是(
)
A.鲜卑语
B.羌族语
C.汉语
D.氐族语
6.
阅读下列材料: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请回答:
(1)下此诏书的是哪位皇帝?他是哪个民族的人?
(2)除了材料中所规定的以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他采取的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
请回答:
(1)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国家的改革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哪些重大措施?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3)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在改革过程中,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鲜卑族。
2、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北魏、439年、黄河流域、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北魏原都城平城,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2、迁都的影响:洛阳迅速发展。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主要措施: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氏改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3、北朝的形成:北魏、北方、北魏、北朝。
【合作探究】
1、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学习汉族文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2、不赞同。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达标检测】
1.B
2.A
3.B
4.D
5.C
6.(1)北魏孝文帝。鲜卑族。(2)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等。促进了民族融合。(3)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拓展延伸】
(1)商鞅变法。
(2)改革措施: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氏改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3)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有:①改革都得到了本国君主的大力支持;②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③改革者本人都具有非凡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学习:学习他们坚定的意志;学习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品质与创新精神;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或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