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

文档属性

名称 6.4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03-14 14: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说课稿
   泗安镇中学 林炳照
说课的内容浙教版七年级下册6、4节《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我将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我的课堂,围绕着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来说说我这堂课。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进行整式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和整式的乘法,尤其是多项式的乘法联系十分密切,它贯穿、渗透在各种代数问题之中。因式分解的应用这节内容,是分式的化简、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基础,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是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学情分析
i)学生已经全面掌握了用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来因式分解。
ii)学生个性活跃,思维活跃,对数学问题已初步具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iii)初一多数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缺少观察、分类、归纳等数学方法。
1.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情,制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和解方程两方面的应用。
难点:应用因式分解解方程涉及较多的推理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在学习了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前提下,运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和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能力目标:通过因式分解的应用学习,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和整体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到一些探索过程中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学习情趣,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操,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
3.教学学法分析
3.1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初一学生的学情,遵循教必需于学的教学理念,以探索互动、合作交流为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了解知识,加强且理解,同时考虑到学生个别差异,在各个环节注意合作、互动式施教,还注意了分层施教。
3.2学法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自主创意,整创课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互动、点评对照学习,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教学模式,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乐学。
3.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因式分解在多项式的除法及解简单方程的应用,展示教学中因式分解带来的简洁,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益。
3.4教材处理
运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复习引入,让学生体会整体思想的应用,从而探索运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相除,并通过小组擂台赛的形式来巩固知识。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先理解AB=0,可推出什么结果?再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完成运用因式分解来解方程。
4.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根据我校新推行的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流程。
导入设计——有序前进——讨论质疑——互动提高——反馈练习——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4.1导入设计
为了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扎实地接受知识、巩固知识,导入的设计练习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而小组中每个成员彼此都是学习伙伴,他们通过学习交流、互动讨论,思维方面的沟通,乃至思维的碰撞,集思广溢,突破创新,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6a3b4÷3a2b
(2)33(x+y)3÷11(x+y)
(3)(14a3-7a2)÷7a
(4)(m2-9)÷(3-m)
通过以上4题的练习,学生能总结概括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中的运用,即先将多项式因式分解,再消去公因式,运用转化与整体思想,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也使解题思路清晰,步骤简洁,解法简便,从而让学生体念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类比新知,同化新知。
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巩固加深,在旧知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找到学数学的成功感,消除对新知识的类似心态,这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过程,为新旧知识类比迁移做准备。
4.2有序前进
现在教学理念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从而近一步开发他们的思维。
在上一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已经学会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中的应用,但还不是很熟练,教师在此基础上安排小组擂台赛,教师给学生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并让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新知识。
(1)(a2-2ab)÷(a-2b)
(2)(4x2-9)÷(3-2x)
(3)(9x2-6xy+y2)÷(3x-y)
以上三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若个别小组的成员不能独立完成,可以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互助完成任务才能算优胜组,教师再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给以评价。(2)题的符号处理让学生作适当阐述。
设计意图:加强提高,明确目标。
进一步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归纳能力,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精心安排小组擂台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理解并消化知识。
4.3讨论质疑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原有认识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设计的这个环节,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先认学生观察发现、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1. 若AB=0,下面结论对吗?
(1)A和B同时都为零,即A=0且B=0
(2)A和B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即A=0或B=0
2.你能用上面的结论解方程(2x+3)(2x-3)=0吗?
设计意图:转化分解,突破难点。
让学生从上找到知识的生长的“固着点”,在知识之间构建了桥梁,从而验证了猜想结果,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自己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转化思想,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实现难点的突破。
4.4互动提高
为了进一步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解下列方程:
(1)2x2+x=0
(2)9x2+1=6x
(3)(2x-1)2=(x+2)2
(1)(2)两题让学生尝试去做,得出:若方程的右边是零,那么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若方程两边都不是零,那么先移项,把右边化为零,左边分解因式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学生的结果或许不对,教师并不轻易的指正,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怎样解方程,先移项,化成方程的右边是零,再用平方差公式把左边分解因式,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里还涉及到整体思想,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来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互动交流,巩固新知
通过上题的铺垫,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强化了新知识,又能让学生找到“自己可以,自己行”的学生热情,作为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灵活地接受、应用新知识,有利于激起学生思维的活动性和求知欲,同时也淡化了难点。同时对以上内容做进一步的概括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可以照顾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
4.5反馈练习
通过前面的练习,学生的主动已被调动,思维正活跃,此时教师为了满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后一种尝试的欲望,立即带学生进入反馈练习这一环节中来。
1.计算:
(1)(a2-4)÷(a+2)
(2)(x2+2xy+y2)÷(x+y)
(3)[(a-b)2+2(b-a)] ÷(a-b)
2.解下列方程:
(1)49x2-25=0
(2)4x2-8x=0
(3)4x2=(x-1)2
两个(3)小题教师就顾及到中下生,可能知识的体系还没有形成,应让其让练习中逐渐形成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数学方法。
3.计算:(16-x4)÷(4+x2)÷(x-2)
4.把偶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相邻的两个偶数通常用2n,2n+2表示,这两个偶数的平方差(较大的减去较小的)一定是4的倍数吗?说明理由。
5.如图,现有正方形纸片3张,长方形纸片3张,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因式分解。
设计意图: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这里练习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特点,主要体现整体思想与转化思想的应用,
这样不仅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还可以发现学生的不懂之处,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予以对症下药的指导,而且能够查漏补缺,这样做也符合巩固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4.6小结归纳
我的理念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设计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哪些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数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扩展转化
让学生在明确理解本节课重难点的同时,强化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方法。
4.7布置作业
必做题与选做题
必做题是本节课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本节课知识的延伸,注重知识的延伸性、连贯性。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4.8板书设计
再现过程,突出重点
5.评价分析
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把上课的重点放在符合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探究知识上,从学生已有的问题出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了难点,整节课注重观察、猜想、实践、归纳的过程。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教师全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分层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节做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时时调节教学环节,同时教学反应评价与反馈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评价,成功教育与愉快教育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评价总体与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益,使课堂教学处于最佳状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