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情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是大变革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的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战国七雄。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美滕州》
展示:滕国、薛国、小邾国
教师:我们滕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我们滕州有哪些历史名人呢?
学生:有“造车鼻祖”奚仲,“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招贤纳士的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
教师:曾经我们滕州出现过滕国、薛国、小邾国等,其中滕国的文公施行仁政、赢得“善国”的美誉,可这些国家为什么会消失呢?今天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找寻答案。
展示: 周平王东迁
教师:西周灭亡后,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了洛,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东周开始了。那么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呢?
教师:“春秋”和“战国”的名称从何而来?
学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指的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公确立了礼乐制度。从此以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当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王室实力与西周相比有什么变化?
展示: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
名称
土 地
兵 力
财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关系
西周
直辖方圆千里
直辖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直辖方圆百里
直辖几千人
人口所剩无几,财力减少
天子成为傀儡,依靠强大的诸侯
思考:东周王室实力与西周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东周王室实力变弱,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教师: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进入东周以来,诸侯实力增强,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当孔子在鲁国看到卿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对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叹,孔子认为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第一篇 礼崩乐坏:旧时代的终结——春秋争霸
展示:春秋形势图
教师:那么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争霸局面呢?
分析:通过东周王室实力和西周对比的分析,我们知道东周天子地位急剧下降,礼乐制度开始崩溃,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争当周天子的替代者,但还没有谁有实力能够取而代之。而那时周边少数民族也不断侵扰中原,许多小国面临危机,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春秋霸主的出现。
教师:那么是谁顺应了时代潮流,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呢?
学生:齐桓公。
1.齐桓公始霸
展示:齐桓公
探究: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学生:盛产鱼盐,经济富庶;管仲改革,国富兵强;“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展示:管仲
教师:那管仲如何改革的呢?
教师:什么是“尊王攘夷”? 这里的王指的是谁?夷又是指谁?
解释:王:周天子;夷:周边少数民族,包括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
学生:“尊王”就是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攘夷”就是指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
教师:齐桓公是如何“尊王攘夷”的呢?
展示:齐桓公的尊王攘夷
齐桓公联合燕国打败山戎,又联合宋、曹等国制止了狄人的进攻,“存邢救卫”,为邢和卫国修筑了新的城邑,从而保证了这一地区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日益强大的楚国,灭掉汉阳诸国和邓、申、息等国,又接连发兵攻郑。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讨伐楚国,迫使楚国订立盟约。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思考: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齐桓公成为霸主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
教师:但是当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互相攻杀,导致内乱,齐国的霸主地位随之消失。齐国之后,争夺春秋霸主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斗争十分激烈,是春秋时期最壮观的景象。
2.晋楚争霸
自学探究:
1.晋文公通过 (战役),打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与这场战役相关的成语是 。
2.这场大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动脑筋: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学生:改革。
教师:春秋时期各大国为谋霸主之位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时代。
教师:晋楚争霸百余年后,谁又打败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学生:楚庄王。
3.吴越争霸
教师:到了春秋末年,南方的两个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展示:勾践剑、夫差矛
教师:这两件文物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哪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与之相关的成语是什么?
学生:吴越争霸。“卧薪尝胆”。
过渡:当吴越争霸的硝烟还未散尽,北方的齐国、晋国却在发生着巨变,久困于内部纷争的晋国,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周天子破格册封他们为侯。历史就这样从春秋迈入了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
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旧的礼乐制度的最后瓦解,人们渴望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各国在生死存亡之际,积极推进变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从而使战国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
第二篇 寻求新序:新时代的开启——战国兼并
教师: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国家?
展示:战国形势图、方位记忆法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教师:同学们知道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是秦国。可在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不是秦国,而是魏国。魏国地处中心地带,最早推行变法,国力越来越强。在战国开始的六十年间,魏国风头十足。周边的秦、齐、韩、楚、赵,都受过它的侵略。因此,战国初期的战争主要与魏国有关。同学们看课本找一找,与魏国有关的两场战役。
展示:战国初期的主要战役
战役
典故
结果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魏败
?马陵之战
?减灶记
?魏败
教师: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国实力大大削弱。战国后期秦国崛起,在商鞅的主持下变法成功,只用了十九年的时间,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秦国与赵国之间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战役,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战役吗?发生在哪一年?与这场战役相关的成语是什么?
学生: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纸上谈兵。
教师: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最能说明战国时期战争的特征。首先,长平之战历时三年之久;其次,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尤其令人叹息的是,赵军四十多万人被活活埋葬。消息传到赵国,举国大哭,声震天地,因为他们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男子全部死于此役。长平一战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没落。
过渡:经历了550年的战乱与纷争,东周列国为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怎样的烙印?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三篇 乱世人心:春秋战国纷争的影响与启示
课堂探究:通过以下材料,谈谈春秋战国的纷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
战役
损失
伊阙之战
斩首二十四万人
鄢之战
淹死数十万人
华阳之战
斩首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
坑杀四十多万人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春秋时期原有大小诸侯国一百多个,经过长期争斗,互相兼并,至战国初期,已剩20多国。其中以战国七雄最为著名。
——周一良《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狄族为晋所兼并,西方戎族为秦兼并,东方的夷族并入齐、鲁,南方的苗蛮为楚统一。过去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已实现华夏化。自此,黄河中下游及淮、汉流域广大地区的居民,已基本上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华夏族。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的历史,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诸侯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是中国开始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
因为这个时代激昂奋进、富于改革精神,在时代中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灿若群星。
因为这个时代,华夏与蛮夷戎狄的区别消失,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因为这个时代产生了气象恢弘的 “百家争鸣”,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这是中华民族生命力最活泼旺盛、最朝气蓬勃的时代。
这个时代至今还滋养着我们中华民族,还滋养着我们滕州大地。墨子、鲁班、孟尝君、毛遂就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就是这个时代留给我们滕州人的烙印。他们就像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一篇 礼崩乐坏:旧时代的终结——春秋争霸
第二篇 寻求新序:新时代的开启——战国兼并
第三篇 乱世人心:列国纷争的影响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