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27 12:1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一场伟大革命,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把人们的活动、话语和思想记载下来,传递美感,传给后代,带到远方。下列关于文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文字可能由刻画符号演变而来,是人们长期生产和生活积累的结果
B.
甲骨文是我国较早的成熟文字,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C.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秦颁布的诏书一般用楷书来书写
D.
文字的书写可以创造艺术的价值
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
有教无类
B.
温故知新
C.
因材施教
D.
仁者爱人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4.使得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的伟大工程是(

A.
郑国渠
B.
灵渠
C.
都江堰
D.
京杭大运河
5.《吕氏春秋》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租佃制)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使“公作”走向“分地”的决定性因素是(

A.
诸侯争霸的加剧
B.
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C.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D.
诸侯国不再履行对周王的义务
6.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退避三舍──长平之战
B.
问鼎中原──吴越争霸
C.
卧薪尝胆──城濮之战
D.
朝秦暮楚──合纵连横
7.春秋时期,诸侯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竞争。其中任用管仲为相,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的是(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越王勾践
D.
楚庄王
8.“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是指(

A.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
禅让制代替了世袭制
C.
私有制代替公有制
D.
分封制代替禅让制
9.近来,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反映了四川人民在灾后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望。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A.
春秋、战国
B.
春秋、秦朝
C.
战国、西汉
D.
战国、东汉
10.下列事件不可能被写进《史记》里的是(

①秦赵长平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汉武帝派兵征战匈奴④蔡伦改进造纸术⑤北魏孝文帝改革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④
11..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
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
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
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
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12.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
中国实现统一
C.
中国经济大发展
D.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13.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包括
(
)
①“授民授疆土”
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
③诸侯王的位置由民主选举产生
④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某班在排练历史情景剧时,有一句台词: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该情景剧反映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大化改新
C.
俄国农奴制改革
D.
美国内战
15.“百家争鸣”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对此贡献杰出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李冰
C.
董仲舒
D.
孟子
16.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序幕中,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
将军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
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
战场立功将士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D.
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17.陕西出土的大盂铜鼎铭文记载,周康王一次赏赐盂壹仟柒佰零玖个奴隶。据此铭文判断,盂
受赏赐时的身份是
(  )
A.
大贵族
B.
大地主
C.
自由平民
D.
周康王的嫡长子
18.下列四件青铜器均是商周时期典型作品,其中代表四川“三星堆”文化的是
A.
四羊方尊
B.
司母戊鼎
C.
青铜立人像
D.
毛公鼎
二、综合题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桀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中的“变法”指哪一历史事件?写出其中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形成的关键措施。
(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谁?他进行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3)材料二中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两次改革,你认为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0.请阅读下列材料:
一代圣贤孔子曾经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
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据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焚的危害,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什么历史现象?“致命的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该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儒家的态度截然相反,但目的却是相同的,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
2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温故而知新”“当仁不让于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材料二:某中学初一(8)班新学期刚刚升学,班上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会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材料三
现代史学家郭沫若说:“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书籍被烧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那一历史人物的言论?他创立了什么学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3)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哪三家思想学派的观点?请分别指出。
(4)材料三中“蓬蓬勃勃的那种精神”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的什么局面?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记载,西周初年,周王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的?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这与周初分诸侯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3)历史上把“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这一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齐、楚、晋出现的霸主分别是谁?)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除了使用武力外,还积极展开政治和外交攻势,当时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外交策略,它们分别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1)文中商君指的是谁
他曾在哪个国家实行变法?
(2)他在变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写出四个
(3)变法对这个国家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5.B
6.D
7.A
8.A
9.D
10.B
11.A
12.A
13.D
14.C
15.D
16.B
17.A
18.C
19.(1)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2)北魏孝文帝;迁都、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
(3)使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顺应历史的潮流
20.(1)“仁”
(2)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4)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
21.(1)孔子;儒家;仁和礼
(2)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3)劳动委员:法家;班长:儒家;生活委员:道家
(4)百家争鸣
22.(1)分封制;
(2)为了巩固统治;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合众、连横
23.(1)商鞅;秦国
(2)建立县制,有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至少四项。
(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