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10-19 10:3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2.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3.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4.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植物,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植物的能力。
学法指导
:观察法,搜集法。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教学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植物吗 你们知道哪些植物?今天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二、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已经发现有多少植物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植物。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然后进行汇报。
4.塑料花是植物吗?
让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并说明理由。
5.通过观察、对比了解植物的特点。
植物有叶,长在地上,能结果,需要阳光等。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
种一棵植物。
《观察一棵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
2
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一棵植物。
3.学会认真倾听、科学交流。
4.会画简单的植物。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准备:凤仙花、课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
教学过程:
1.教师导语:星期天,维尼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板书: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维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
课件出示
你能认出这些常见的植物吗?
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
小熊维尼决定好好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
(出示课题:观察一棵植物)
3.观察一棵植物
整体观察植物。
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凤仙花,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
在学生的交流中呈现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4.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维尼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
走近了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
(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摸)
(2)学生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5.画一棵植物
过渡:维尼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
他想: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
怎么画呢?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画植物。
小结: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观察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了解叶的特点,使学生会画一片叶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捡一些不同形状的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老师准备:一条枝条上面长有不同的叶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
秋天是落叶的季节,调皮的叶子宝宝纷纷从大树妈妈的身边跑开,到处去旅行交朋友。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树叶宝宝是怎么样子的?
2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观察叶。(板书揭题)
二观察叶,了解叶的特点。
1.每个小朋友都收集了很多的树叶宝宝,想不想和叶子宝宝交朋友啊?
老师先请大家帮我们叶子宝宝交交朋友,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可以让他们成为朋友
2.学生观察汇报:
(1)你们小组共有几片树叶宝宝?
(2)共有几种树叶?为什么这样分 (预设答案:颜色、大小、残破、形状)一边听汇报一边把学生划分标准给记到黑板上。
(3)你觉得(
)和(
)是同种的,因为(

3.交流讨论:
同一棵植物的叶,都一样吗?
4.画一片叶。
根据叶的特点来画。
四、课外延伸
1.自然界中有些树木竟然四季常绿,这是怎么回事?这些植物的叶有没有生长和衰老的过程?
2.请大家课外仔细观察,或者查查资料,这些植物的叶为什么四季常绿?等到你有了明确的答案时再来告诉同学,告诉老师。
《这是谁的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探索,使学生了解叶的特征,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同一棵树上的几片叶子。
教学过程:
导入: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大树下、公园里我们可以捡到各种各样的落叶。课前请大家收集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每片树叶都是有生命的,要爱护、珍惜它们。(课件)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你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把同一种树叶放在一堆。 再看看小组里一共有几种树叶。(课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你是怎么分的啊?(哪些叶子是长在同一棵树上的呢?你觉得判断是不是一棵树上的叶子主要看什么?)
2.出示小组里面同一棵树上的几片叶子,讨论:它们是同一种叶吗?这种叶子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研讨: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
4.观察所有完整的叶。同一种树叶有相同的特征,那么不同种的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出示新鲜的树叶和落叶,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课件)
叶与落叶的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长在树上的新鲜,有生命的,落叶已经死亡,停止了生长。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习观察记录的知识,树立初步的观察植物、照顾植物的任务意识。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准备:每组一本植物生长记录簿、种子完整生长过程的图片。记录样例。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观察记录的知识
教学过程:
1.出示植物完整生长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激发幼儿观察自己种植物的兴趣。
2.提示学生植物生长是漫长的过程,不象录相演的那样快,希望小朋友注意观察,看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
3.启发学生可以用画和测量的形式来记录它的生长。
4.示范记录方法。
要求:看生长情况,数叶片,量株高,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本上。记录可以用写数字或涂色高度、数量、空格的统计办法。提醒学生植物未发芽前,用圆圈或三角形代表无变化。
5.请学生分组作记录练习,提示学生每日的观察记录时间,以及轮流记录的方法。
6.活动结束后注意观察,观察和督促学生做好记录,请学生定期向全班汇报记录结果,逐渐形成责任心和任务意识。
7.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
8.展示学生搜集的其他资料。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通过《校园里的植物》专题绿化环保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内植物及其种类、形态结构及其生长规律,初步认识植物的作用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通过开展观察、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团体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了解。
教学难点:知道保护植物的重要作用,使爱护花草树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活动准备:
1.分组分工:教师把学生按活动要求进行分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小组、分工合作;

2.物质准备:记录本、调查表、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基本活动:初步认识校园里的植物
1.通过图书馆、网络查询、搜集植物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
了解植物的名称与特点,初步认识;

2.调查同学和老师
你能认识几种树木?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树木都开花或结果了吗?是否知道它们的用途?
3.你能认识几种花卉和杂草?是否都开花结果了?
4.活动形式和方法
作好观察纪录,将观察到的细节绘成草图供仔细研究;
附:《校园里的植物》植物观察记录表
班级: 姓名:
所观察的校园里的植物
观察时间: 植物地点:
主要特点

植物的特征搜集
5.进行汇报:
我们观察了校园里的哪些植物?
我们有哪些新发现?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课堂上,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并整理出校园里有哪些植物种类,每种植物的名称和习性、特征、价值,以及在校园里的分布和现状……
三、课堂总结。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一些常见恐龙的名称以及生活习性。
2.知道恐龙曾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知道一些常见恐龙的名称,知道恐龙曾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
教学难点:记录比较结果。
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神秘的恐龙蛋
——教师出示一个很大的可以打开的蛋宝宝图片:看看谁来了?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蛋?
——教师:咔嚓,蛋宝宝裂开来了,瞧,谁出来了?(恐龙出来了)
——教师:原来这是一个神秘的恐龙蛋,小恐龙就是从这个恐龙蛋里钻出来的。
2.交流:我所知道的恐龙。
——这段时间我们已经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很多恐龙的资料,现在请小朋友来说一说:
你知道有哪些恐龙?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讲述。
3.设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小朋友真能干,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恐龙的知识。
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恐龙的知识呢?
你可以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答。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用文字的形式及时地记录在大记录纸上。
4、观看《恐龙世界》录象,解答学生疑问。
——小朋友提了这么多恐龙的问题,怎么办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找一找有没有我们要的答案。
——学生观看录象后,教师针对记录纸上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
5、观看书中的恐龙模型,谁大谁小?把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6、我们是怎样比较的?比较的结果是什么
组织学生研讨。
活动延伸 :
组织学生继续收集恐龙的图书、录象资料,了解恐龙之最,举行“恐龙知识大比拼”的比赛。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跳远的一些基本知识。
2.
通过探索掌握测量和比较的一些方法。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掌握测量和比较的一些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跳远的一些基本知识。
教学准备:纸蛙、纸带、粉笔等。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你们喜欢跳远吗?你们了解跳远的哪些知识?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起点和终点》。
二、请同学们把你们准备好的纸蛙拿出来,我们来进行一些比赛吧.
1.试一试,看你的纸蛙能跳多远。
2.学生进行比赛。
指导学生画起跳线。
指导学生标终点。
在纸带上标出纸蛙跳了多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
3研讨:
哪只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实际测量评选出冠军.
4.重复几次比赛。
5.完成活动手册。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用手来测量,使学生掌握用手来测量的方法。
2.通过学生动手测量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用手来测量,使学生掌握用手来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测量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学具准备:纸带、桌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支铅笔,它们的长度差不多,你有什么办法确定谁长谁短?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出新课《用手来测量》。
二、新课教学
1.测量,使比较更准确。
我们的身体也是测量工具。
启发学生思考:
我们能用自己的手测量吗?
2.探索:
预测桌子的高度相当于几拃。
看活动手册。
3.用纸带帮助测量。
4.量一下纸带的长度有几拃?
指导学生量的方法。
学生实际进行测量。
5.将学生测量的纸带进行比较。
6.研讨:
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