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前一课中,学生已经知道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出来的数据是无法相互比较的。本节课将引导学生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因为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相等,更容易组合,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体测量会比较公平与方便。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测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动手操作能力相对有了提高。本节课抓住测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引出改进测量工具的话题,让学生感受测量工具的好处这样一条思路贯穿始终。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的可比较结果,便于信息交流。
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科学态度目标: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2人一组(小立方体10个、透明胶、剪刀、纸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的结果更具有可比性。
教学难点:制作小立方体组合时,会合理使用工具,并能测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小朋友们用不同的物体进行了测量,测量标准不一样就不能比较了。今天我们试试用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看看结果会怎样。
出示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齐读)
2.选择标准物
出示:用小棒和立方体测量科学书的照片
师:老师用小棒和小立方体来测量同样的书,请你说说它们量出来的科学书有多长?(小棒2+,小立方体13)
师:你们会选择哪种材料?为什么?
教师引导,选出小立方体(实物投影,小棒摆放会滚动,小立方体每边一样长,横着竖着都能放,方便测量)
师:今天,我们就用小立方体来测量。
(设计意图:测量的工具有很多,为了方便测量,学生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让学生直接摆一摆,很直观的看到小立方体更方便更快速。)
(二)新课
1.确定纸带的长度
纸带的长度是哪一段?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一指。
2.预测纸带的长度
(1)出示图片,请观察一个小立方体有多长,再观察10个小立方体长,再预测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几个小立方体?
(2)请你用“我预测有几个立方体长”来表达。
(3)教师指导学生把预测结果写在学习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预测不是凭空猜测,学生也没有相关生活经验,摆上几个小立方体作为参照物去预测,更有效)
3.测量纸带的长度
(1)老师用一个小立方体来测量,你觉得怎么样?(演示:摆一个,画一条线,接着摆。)
(2)纸带比较长,一个个放太麻烦了,那你有什么办法吗?(请2-3位学生发言)
(3)多用几个立方体真是个好办法,那请帮老师看看,怎样摆才正确。(图片)
(4)今天老师教大家一个好办法,用立方体组合,为了方便记录,我们选 择10个立方体粘贴在一起,来看看怎么做。(视频)
(5)同桌之间说一说,怎么制作立方体组合。学生说,老师演示。
①将10个立方体沿着科学书边缘排整齐。
②一个同学把立方体收尾按紧,另一位同学粘透明胶。
③翻过来,对齐,再粘一圈。
(6)那应该怎么测量呢,同桌讨论怎么测量,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①将立方体一端与纸带的左边对齐,沿着纸带下面的边摆放好。
②沿着立方体末端画一条线,在对齐线接着摆。
③10个10个数数,不到10个,数数和第几个对齐。
④同桌相互配合,交换着做,测量3次。
(7)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整理材料,汇报数据
(9)黑板上展示部分数据,观察班级数据,总结使用工具可以更准确。
总结:小朋友们不但学会了预测,也知道选择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是可以比较的,还动手制作了一个测量工具,可以更快地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真棒。
(设计意图:一个个摆放费时,多个摆放操作上也会有错误,用小立方体组合来测量,省时省力。小立方体组合也像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尺子、皮尺、卷尺等。不同的尺子用来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
(三)延伸
1.老师想测量讲台的长度,同学们还有哪些又快又准确的测量方法?
2.那生活中人们是怎么测量的呢?
出示用皮尺测量教室长度的图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根皮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