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6-23 17:5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用相同物体来测量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第2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
《用相同物体来测量》是科教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5课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包括:《在观察中比较》、《起点和终点》、《用手来测量》、《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做一个测量纸带》、《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这7课的内容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比较和测量的学习经历,会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与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测量的概念是很模糊的,而测量和比较又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所以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到比较和测量的重要性,并学会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本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有可比性。
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需要一个标准,体验不同方法对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和速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知道小正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尝试使用小正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正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个回形针、一块橡皮、一根小棍,1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胶带、和桌子高度相当的纸带、任务单。
教师:课件、剪刀、纸带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提问: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比较红色纸带与黄色纸带的长度。红色纸带较长,可是只有5个橡皮长,黄色纸带较短可是却有8个回行针长,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设疑让学生发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物体长度没有办法进行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引出本课课题,并板书:用相同物体来测量。
【设计意图:根据谈话导入的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2.小组讨论,统一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小组讨论说出每种物体测量的优势,最后总结小正方体的优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引导学生明白小立方体优于另外三个物体的特点。最终选择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每种标准物的特点,选出对 于本节课的测量来说更有优势的标准物。】
二、探索:测量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
1.测量桌面长度
(1)预测桌面长度。学生观察桌面长度和小正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任务单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预测物体的长度。】
(2)在测量中感受改进测量方法带来的高效和准确。
?用小立方体测量三次并记录:放手让学生用小立方体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有的学生会用一个小立方体来测,有的学生会用两个小立方体来测量,有的会用五个小立方体来测量,还有用十个小立方体来测量的。学生测量过程中注意拍摄用不同方法测量的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体验一个小立方体测量的弊端,自己根据实际情 况想出更快速、准确的方法。】
汇报总结测量方法:将拍摄到的用两个、五个、十个小立方体测量的方法展示在频幕中,并请相应的小组进行汇报。(板书强调不同的测量方法会有不同的计数方法,为引出十个小正方体测量更方便计数做铺垫)。进一步追问:可是十个小立方体一起测不好移动怎么办呢?学生会想到用胶带将它们连在一起。指导学生连接10个小立方体(先排成一排,再用胶带连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一步步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发现十个小立方体进行测量速度 更快更准确。】
2.测量桌子高度
(1)教师提问:“测量桌子高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引导学生想到可以来测量与桌子高度相当的纸带。找一个学生和老师配合剪一条和桌子高一样长的纸带,并给学生分发事先准备好的纸带。
【设计意图:引出纸带的作用,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2)预测桌子高度。学生观察纸带和小正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任务单中。
(3)测量纸带。进行三次测量,并完成任务单。
3.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上传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任务单照片,让学生来汇报测量结果。并指出:预测的结果并不准确,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通过测量才能得出更准确的数据。引导总结:用相同物体来测量可以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数据的比较让学生发现用相同物体来测量可以进行比较。】
4.思考
如果想要测量教室宽度有没有又快又准确的方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比赛
请两组同学分别用一个小正方体和十个小正方体测量桌子的长度,看看谁测得更快,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改进测量方法带来的好处。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正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沙发长度和床的宽度。
板书设计:
用相同物体来测量
公平
测量方法??????????????计数方法
用2个小正方体测量?????????2,4,6,8......?
用5个小正方体测量?? ?? 5,10,15,20......?
用10个小立方体测量???? 10,20,30......?
用相同物体来测量结果可以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
《用相同物体来测量》是让学生尝试用小正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引导学生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并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开始,我先出示一组简单的比较纸条长度的题,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发现问题,为本节课内容都引入做铺垫。这样的导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稍显无趣,没有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孩子的兴趣。接着在让学生选择用什么物体进行测量的环节中,给学生的时间少了一些,这样的探究活动,应该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合作探究,但是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此环节有些仓促。
接下来的测量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之前学习的方法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测量方法的不便之处,进而激发他们思考有没有更快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小的环节太分散,没有给学生整块的时间进行测量,不利于学生的思考。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趣味性不够,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再多加入一些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有的孩子在重复测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厌倦的情绪,以至于影响最后的测量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