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观察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观察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8-29 23:1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观察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
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法学法
教师讲解引导法、学生观察法、讨论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 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教后反思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为什么秋风拂过,飘零的落叶大多是背面向上着地呢?”“细雨绵绵的日子,晶莹的水珠为什在叶子上滚来滚去而不渗进去呢?”“为什么叶片的颜色正面是深绿色,背面是浅绿色呢?”学生首先对日常见到的现象思考,进行假设推断,引出本节课《观察叶》可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引导学生先自己动手轻轻斜撕手中的叶片,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样学生首先从宏观上认识叶片的组成,然后引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结构,启发学生观察探究叶片每部分组织细胞的排列,形状,结构特点,推测叶片中各部分组织的功能。师友相互合作,边动手,边观察,学习氛围很浓厚。师友观察讨论后我引导孩子们分组到讲台前展示,孩子们踊跃发言,在相互评价讨论中解决了问题。
学生在宏观上认识了叶片中有气孔的存在,接着引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形状,构成气孔的细胞和周围表皮细胞的形状是否一样呢?这样很自然的就进入叶下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观察。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讨论中解决心中的疑问,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