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重点
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法学法
教师讲解引导法、学生观察法、讨论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教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叶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去进一步体会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课前,我布置每位学生捡两片落叶,每一组中的同学尽量捡不同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带来了,有些班级带的学生比较少,我就在课前请每个小组长在校园里捡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叶。对于不同的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叶片、叶柄。我没有重点强调了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不要把叶脉和叶片并用。这是教学上的一个失误。导致关于叶脉,学生竟然把它归入到叶的结构中去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用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用手掌比喻树叶,把小臂当作叶柄,手掌就可以是叶片,手掌上的纹路就是叶子的叶脉。)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纹路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部位,而是属于手掌皮肤的一个部分。
让学生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如果我能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就可以得出左边的就是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