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12-14 14:2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节课学生将要体验用4种物体来测量。跟手相比,物体是有固定长度的测量单位,用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很接近。这节课要求从4种物体中选择2种来测量,学生就会发现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如同一个桌子的长度,它可能是8根小棍儿,也可能是50多个小立方体,这一测量结果就告诉学生,不同的测量工具、不同的测量单位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统一测量单位就特别重要。
纵观整个单元,这节课的难度是最大的,原因有四个:一是测量所用物体要从4种物体中选2种物体,每个小组最少要用2种物体来测量;二是要量3个物体,即讲台高度、桌面长度、活动手册长度,即每个小组最少要完成6次测量;三是信息量大、数据量大,数据的比对、分析对学生来说很困难;四是边长为1厘米小立方体测量起来,要花费很长时间,难度较大。根据以上原因,建议将测量物体的4中选2,改成3中选2(要保留小立方体和小棍儿),这会大大降低数据比对的量值,再将测量3件物体改成2件(所测量的对象要注意前后课的衔接,尽量保持单元的连贯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测量的准确度是在不断提高的,故建议保留活动手册长和桌面的长)。
这节课中的亮点将出现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因此,第一步要利用班级记录表呈现每一个小组的数据。这里不要嫌繁琐只挑几个小组分享数据,一定要全班的数据都进行分享,这不但是“大数据”的需要,更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劳动;第二步,要将学生测量的纸带贴到黑板上(还用上一节的思路,本节在测量桌面长度时,也用一条纸带比照桌面的长度),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的放在一起,分成三组,便于学生观察。第三步,带领学生观察数据,发现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测出的结果是很接近的,再引导学生观察纸带,发现每一条记号线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这说明物体是有固定长度,测量单位不会像手那样变化,也不会有大有小,所以测得的数据很接近,比用手量准。在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是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一样吗?原因是什么?将概念指向由于单位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第四步,带领学生观察,注意学生所描述的“多一些”“多一点”“少一点”的等词汇,同时在纸带上把这些描述不清的部分涂上颜色,学生会发现用不同的物体量都会存在一部分“说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这部分叫“误差”。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是误差部分多测量结果准确还是误差部分少更准?用哪一个物体量误差最小?通过这一环节将误差清晰可视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小立方体的优势,从而引出下一节课中用同一物体来测量,要选小立方体的理由。
【学生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将遇到一些困难,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1.预测。
“预测”这个词第二次出现,教师同样需要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预测,比如:先观察不同的测量工具有多长,再观察代表桌子长度的纸带有多长,边看边比一比,做出基本的预测。预测时,教师要强调仔细观察和比对。
2.合作。
在这一单元的活动中,合作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的质量、默契的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完成的质量。刚开始上科学课的学生即使有过一两次合作的经验,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实践“合作”。因此,教师不仅在活动前要给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在活动中也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动中,及时对不恰当的分工提出意见,尤其要鼓励和帮助用小立方体测量的小组。强调分工合作,要坚持、要细致、要多次检查,才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3.数据分析。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分析数据的环节难免显得枯燥,更要鼓励学生勇敢、真实地分享数据,要让学生感到光荣,发现自己在班级“大数据”中的作用。另外,有的学生对数字敏感,有的学生对图形敏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纸带,它不仅仅是便于学生测量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会在图形分析中发挥作用。纸带隐藏着很多学生待发现的概念点,如等长、不会变、误差、十进制等,慢慢地,它就变成了测量纸带,变成了尺子。
4.前后活动的衔接与呼应。
前后相关联的活动设计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像解开谜底一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因此,在这节课的结尾,不仅要发现小立方体的优点,也要找出它的不足,如太小,太麻烦,量较长的物体太困难,不如小棍儿好用等。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收获的同时发现新问题,让解决新问题成为继续研究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器材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为每个小组准备:1条纸带,1支油性彩笔,橡皮(若干)、小棍儿(若干)、小立方体(若干)。
为班级准备:班级记录表两张(含上节课的科学词汇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聚焦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比划“拃”的手势,并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个测量单位吗?它叫什么?
学生回答。
谈话: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拃”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由于我们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2.聚焦任务。
谈话: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今天我们一起尝试用橡皮、小棍儿、小立方体来进行测量。
课件出示:橡皮、小棍儿、小立方体。
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二、?探索
1.选择测量工具。
谈话:小组讨论一下,从中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并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相应表格内画“√”。
2.指导预测并记录。
观察你们选择的测量工具,再观察一下桌子的长度和活动手册的长度,分别预测一下,大约会用多少块橡皮?多少根小棍儿?多少个小立方体?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我选的物体 桌子的长度 活动手册的长度
预测 测量 预测 测量
橡皮 ? ? ? ?
小棍儿 ? ? ? ?
小立方体 ? ? ? ?
3.指导测量。
谈话:测量桌子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像上节课一样借助纸带来进行测量。
小组讨论:你们想怎样量?怎样量会更准?
班级讨论:
v? 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并始终用这个物体来测量。
v? 一个一个地量,画线做标记。
v? 首尾相连。
4.指导测量后及时记录。
5.指导学生根据需要有秩序地领取材料。
6.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做好标记。
7.分享测量结果(汇总班级记录表)。
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再将用不同物体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纸带按对应的物体单位排开,粘贴在学生可观察到的地方。
三、研讨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和纸带(代表桌子长度的纸带)。
1.观察同是用橡皮测量桌子长度的纸带、同是用小棍儿测量桌子长度的纸带、同是用小立方体测量桌子长度的纸带。
2.讨论:测量的结果一样吗?是什么原因?与用手相比更准确吗?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物体作为标准物来测量,由于每一种物体长度都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差异很大,同时也发现,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单位的长度不随意改变,每个小组测量出被测物体的长度相差不大,且比用手量更准确,因为不同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且很难保证每拃都是相同的长度。
3.指导学生关注数据,理解误差。
如:小棍儿,5个多一些,多一点儿,这些描述不清的部分占了多少?
观察小立方体的数据,67个半,多一点,这些描述不清的部分占了多少?
我们把描述不清,测量不出的部分称为“误差”。
4.讨论。
用哪一个物体测量误差最小、更准确呢?
下节课我们将尝试用同一种物体来测量,你打算用哪个物体来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