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单(二)
组长 中心发言人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生产技术
劳动力
自然条件
社会环境
统治政策
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二)
材料: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不顾群臣以撞死在祖宗灵前相威胁,毅然进行了改革。在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在494年巧迁洛阳城,并下令鲜卑人改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北魏政府还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参考资料(一)
材料一: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被迫起来反抗,历史上被称为黄巾大起义。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相互之间不断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材料二: 七擒七纵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领兵来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少数民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他被七次逮住六次放回的情况下,孟获终于对诸葛亮心服口服。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愿意臣服于蜀国。”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臣服于蜀国,并不断与汉族交往、沟通、融合,使西南少数民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材料三:
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小组合作单(一)
组长 中心发言人
你们小组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是历史的倒退
理由:
是历史的进步
理由: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简案
富春三中 孙春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2、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3、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二)过程方法:
利用史料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局面形成的史实;在学生讨论、探究、合作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他们逐步学会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进行理性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念:
1、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
2、领悟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领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民族融合及意义
难点: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以龙门古镇照片导出东吴大帝孙权,由此引出政权分立的三国时期。
(二).活动设计
活动1、展示赤壁之战视频,由学生完成三国鼎立时三国的名称、位置、统治中心。
(培养学生阅图、识图的能力。)
活动2、组织学生讨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用辨证的方法去分析历史事件。
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活动4、探究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对孝文帝的评价,探讨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历史是呈波浪形向前发展,从东汉末年(合)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分),其中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在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为隋唐(合)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说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始终是主流。
课件27张PPT。1、秦始皇采取的许多措施,对中国影响深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建立起一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B 大修驰道 C 统一度量衡 D 实行分封制
2、下列巩固大一统的举措中属于汉武帝的是( )
A 采纳晁错的“削藩”建议 B 平定七国之乱
C 实行“推恩令” D 采纳董仲舒“焚书坑儒”建议
3、“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
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赞扬的是 ( )
A 西施 B 王昭君 C 张骞 D 汉武帝
4、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开始于 ( )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光武帝 D 汉武帝
5、汉武帝在全国推行儒家学说,当时的学生要
接受最高层次的儒学教育,必须去 ( )
A 长安 B 洛阳 C 咸阳 D 北京
6、新疆(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
A 前60年设西域长使府 B 前60年设西域都尉
C 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龙门古镇“千里无人烟”“白骨蔽平原”。曹操的壮心是什么?他将遇到的对手是谁? 此时的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但是他不甘寄人篱下,在207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接受了诸葛亮的“占据荆、益,联孙抗曹”的战略思想。隆中对220年,曹丕自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
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简表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探究园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 是历史的倒退。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我觉得...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
根据这两段材料,说一说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江南地区雨水充足,气侯较热,
土地服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发展
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农民带来先进工具的技术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合作探究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宋 齐 梁 陈东魏西魏南方经济发展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不顾群臣以撞死在祖宗灵前相威胁,毅然进行了改革。在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在494年巧迁洛阳城,并下令鲜卑人改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北魏政府还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阅读卡 1、孝文帝改革是从哪几方面着手的?
2、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革,它对中国社会产 生了哪些影响?3、从中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孝文帝改革
的成功?
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北部发现鲜卑族的发祥地。鲜卑族在北方草原上游牧射猎时,还不知文字为何物,部落首领在计算他们所拥有的武士时,只得一粒一粒地数羊屎。后来进步了一些,知道在木块上刻符号来记事。 政治文化
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改用汉姓、改说汉话
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影响适应经济发展
加速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错误的,他在语言、姓氏等方面的汉化政策会让鲜卑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加速民族的衰亡.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历史法庭想一想 说一说 结合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在你的身边哪些事物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结果。胡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胡床椅子方凳胡床(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
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改穿汉服
采用汉姓
与汉人通婚
学
说
汉
话三国鼎立(局部统一)江南经济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东
汉(合)隋、唐(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始终是主流。魏蜀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