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5-12-01 16: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15 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西域1、西域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地区广义: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即今新疆、西亚、中亚、南亚、欧洲、北非一望无际的沙漠,只有骆驼是那里的常客。2、西域概况西域各族人民辛勤开发了高山沙漠之间的一片片绿洲,建立起大大小小几十个小国。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有乌孙等国。这里水草丰美,人们从事游牧业。而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地区,又分为南道诸国(有于阗、楼兰等国)和北道诸国(龟兹等国)。公元前2世纪,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立童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税,并以此为据地,向西汉进攻。西域成为匈奴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二、张骞通西域1、原因: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控制,打击匈奴,使西域各国与汉通好2、第一次——联系大月氏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
经过:被匈奴人抓住,10年后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人居住地。回来时又被匈奴扣留一年。
结果:他的任务没有完成,但他为沟通中原和匈奴达到了第一步——相互了解。3、第二次——联系乌孙时间:公元前119年
经过:人马众多,一路畅行无阻,到达乌孙。历史意义: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加强了中外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了西域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4、西域都护的设置随着经济文化的密切往来,和几十年反抗匈奴的共同命运的联结,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域与中原统一起来。动 脑 筋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和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1、陆上丝绸之路 —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玉门关—天山南麓—大宛—大秦阳关—昆仑北麓—大月氏—安息—大秦即:中原—新疆地区—西亚—欧洲2、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路线这条路除运输丝绸之外,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3、意义推动了东西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不仅沟通了东西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促成了汉朝的兴盛。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1、班超出使西域时间;公元73年
目的:联络西域各地的君王,脱离匈奴,亲附东汉。
历史功绩:恢复了东汉对西域的统治和中西的交通,使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于继续发展,使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和剥削,对西域的开发和内地的发展都是有利的。2、东汉同大秦的联系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中国小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