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2-09 08: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七年级上学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了解 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
体会 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 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
探究理解人物作用 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审美观点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友好相处,她受到后人的称赞,千古流芳
民族自豪感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方法 导学、谈话、探究
学习方法 阅读、观察、比较、讨论、探究
教辅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①有战有和的概况: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战争的残酷性及其所带来的危害。
②战争性质的判断: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③历史主流的确定: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沉鱼;貂蝉------闭月;王昭君------落雁;杨玉环------羞花引出王昭君“平沙落雁”的典故,此典故涉及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汉匈和亲 昭君出塞,由此发问:匈奴是怎样一个民族?它是怎样崛起的?汉与匈奴的关系到底怎样?这节课将会给你启示。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教师介绍: “逐水草迁徙”,“食畜肉,饮种酪,衣(yì)皮革,被(pī)毡裘,住穹庐”,(引自《汉书》·匈奴传)这种描述,正是当时匈奴人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匈奴族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它是一个强悍的民族。匈奴诞生之初,主要在漠南黄河河套地区(指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南、黄河沿岸的地区,统称河套)和阴山(内蒙古狼山、大青山等)一带。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冒顿单于(mò dú chán yú)是匈奴族的杰出领袖,励精图治,严格治军。关于他治军,还有一个故事:鸣镝治军
学生活动一:讲述“鸣镝治军”的故事。
就这样,他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他依靠这支军队,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于公元前209年完成了统一北方草原的伟业,极大的促进匈奴自身的发展并对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统一对匈奴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生活动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8相关内容,思考::匈奴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阅读、思考、作答。
教师归纳、总结:a.畜牧业的发达 b.冶铸业的发展c.农耕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创造了条件,而政治上的统一也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匈奴进入了鼎盛时期。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西汉初年,面对匈奴的进攻,政府是怎样做的?
和亲。
1、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学生活动三:阅读p78相关内容,回答:
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同时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等。
(与当时匈奴的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怎样?(学生回答: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争霸战,使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业待兴,经济萧条,“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皇帝连找四匹同样颜色的马,诺大的天下竟找不到,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可见国力的衰弱。)
虽然汉初汉高祖时期也组织过军队主动抗击过匈奴, (汉高祖也曾经采取了积极抵御的做法。这就是发生于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结果,汉军惨败。刘邦巧妙使用美人计,侥幸逃出包围圈。白登之围说明了汉初经济基础薄弱,在汉匈对抗中处于劣势。)但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采用“和亲”政策以应付匈奴,只好通过退让来谋求和平,为彻底解决匈奴威胁争取时间。
效果评价:西汉所采取的这种和亲政策是建立在国力薄弱的基础上,匈奴视此为汉朝较软弱的表现,仍然年年挥师南下进行抢掠,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一度深入到长安附近。
2、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学生活动四:请同学们阅读78、79页“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相关内容,回答:
(1)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能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合理任用人才等等)
学生活动五:在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中,涌现出了一些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如卫青、霍去病。同学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请同学们介绍关于抗击匈奴的将领的有关历史故事和典故等:略。
(2)过程
汉武帝时期进行过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 (结合中国历史地图册《西汉与匈奴的战争》讲述三次战役)
①公元前127年,漠南(蒙古戈壁大沙漠以南)战役。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夺取了河套一带。汉朝在那里设朔方郡、五原郡,迁徙10万人去居住垦荒。
②公元前121年,河西战役。汉武帝又派霍去病出征,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和河西走廊,在那里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和敦煌。这一战役,匈奴的实力大大损失。他们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出自《史记·匈奴传》注引《河西旧事》)
③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这场战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各带兵数十万人,分两路进击匈奴,一直追至漠北(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匈奴大败,从此不再能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西迁。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漠北战役后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宁,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插播影片《汉武大帝》有关漠北战役的情节。
教师提问:你如何来看待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概括提炼。
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匈奴对汉的进攻,目的是掠夺,故而是非正义的,汉对匈奴用兵并大败匈奴符合人民渴望过安定生活的迫切愿望,是为了保障中原先进文化发展的正义之战。但无论战正义与否,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无尽的苦难。
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源出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流经陕西,入黄河。因急流挟沙,深浅无定,故名。)
全诗前两句写汉军与匈奴作战的激烈和伤亡的惨重,后两句写闺中妻子与丈夫长年音讯杳然,不知征人战死,仍在梦里想见已经成为白骨的丈夫,期盼着团聚的一天。使全诗产生了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引用此诗,说明无论战争正义与否,其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与痛苦。强调和平的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同时,汉武帝对外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裔,国势达于顶峰。而在一片繁华景象中,百姓因连年征战而背负沉重的苛税。国家财政短拙、外戚干政的乱源却悄然伏下。
汉武帝晚年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下了一个著名的“罪己诏”,公开向天下人检讨自己的过失,他认为正是自己连年用兵,使天下人愁苦,国力耗损,他表示从此不再用兵,要与民休息。一代杰出帝王汉武帝敢于向天下人检讨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并能改正,这在封建帝王中不多见,他的这种精神,应该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同时,我们也可从前面的介绍看出什么呢?战争不是解决民族矛盾的最好办法,它只能给战争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与无尽的灾难,有没有比战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呢?(民族和解,和亲)
3、汉元帝时的“和亲”——昭君出塞
历史小剧场:《昭君出塞》
学生上台表演戏剧。
附:剧本
标题:《昭君出塞》
人物:王昭君——;汉元帝——;呼韩邪单于——;毛延寿——;旁白——;
(旁白):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朝订立了友好盟约。汉元帝在位时的一天,呼韩邪单于来到了长安…
呼韩邪单于:“臣呼韩邪拜见大汉王朝皇帝陛下(做动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汉元帝:“平身,赐坐。不知单于此次来京有何贵干?”
呼韩邪单于:“臣此次来有一事相求,恳请陛下把汉族公主下嫁给微臣,此后两族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血远再无战争之忧。”
汉元帝心想:蒙古草原又远又冷,我可不想把心爱的公主嫁到那鬼地方去,怎么办呢?有了,在宫里挑选一名宫女,把她做为公主嫁过去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于是,他下令:“谁愿意嫁到匈奴去,寡人就把她当做公主看待!”
(旁白):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在进宫后,先由画工画好送给皇帝看,皇帝再根据画像进行挑选,当时有个画工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时,如果宫女给送点儿礼,他就画得美一点儿,不然就画得丑一点儿。有个叫王昭君的宫女,性格耿直,不给他送礼,自然就被画得没有本人漂亮,皇帝也便不会挑选她了。当生活在深宫里的王昭君听说这个消息后,她想……
王昭君:如果汉朝真的和匈奴和亲,那就不用再打仗了,老百姓也不用受苦了,这可是件大好事呀,自己苦一些,也不算什么。对,我这就去报名。(同学笑)
汉元帝:“听说有个宫女报了名,去,给她准备嫁妆!并找人教她学习匈奴语及匈奴的生活习俗,一切按公主待遇。”
(旁白):没多久,王昭君学会了一切。到了出嫁的日子,身着盛装的王昭君风姿绰约地来到了大殿,拜别汉元帝(表演),随后与呼韩邪单于乘马离去。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汉元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因为他十分惊讶皇宫里竟然有这么漂亮的宫女,自己却不知道,之后,他下令把弄虚作假的毛延寿杀了。(小品结束)
教师总结:略
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由此可见,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交流与融合。有史书记载为证:(投影课本黑体字)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闻,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巩固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了解匈奴的兴起以及汉朝(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祖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谱写的。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虽然有过战争,但在很长时间里主要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昭君出塞不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吗?汉匈两族和好后,两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着友好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友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人民都对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冒顿统一北边疆,迫使汉初和亲忙。
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震四方。
汉匈和同为一家,昭君出塞美名扬。
汉匈和同为一家,昭君出塞美名扬。
课堂练习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B )
A汉高祖 B冒顿单于 C汉武帝 D呼韩邪单于
2、使匈奴不能与西汉抗衡的是( B )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汉武帝派兵夺得河套地区
D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布置作业
完成《历史课课练》第14课相应的练习。
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 。
预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文化信息网 http://www.chc. ( http: / / www.chc. / " \t "_parent )
历史在线 http://www.history. ( http: / / www.history. / " \t "_parent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http://www. ( http: / / www. / " \t "_parent )
三只眼睛看历史 http://www. ( http: / / www. )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板书设计:
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1、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统一对匈奴发展的作用
二、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前119年,漠北战役
3、汉元帝时与匈奴的和亲
A、呼韩邪单于归汉
B、昭君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