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马拉雅山,峰峰相连到天边. 古圣和先贤,在这里建家园.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经得起考验.只要黄河长江的水不断;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直到永远.公元元年500900130017002100500900130017002100104616002212205899601276136816441911771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随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前8世纪前4世纪古希腊文明
——雅典卫城
(帕特农神庙)前6世纪5世纪古罗马文明
——古罗马
(古罗马圆形竞技场)玛雅文明
——玛雅神殿3世纪9世纪特点:这些地区的文明都先后衰弱或中断。世界中国特点:中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统一的国家更加巩固。近代西方文明也开始对古老的中华文明形成冲击。雅典卫城位于雅典西南部。雅典是古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心,卫城是供奉雅典庇护者雅典娜的地方。 雅典卫城雄踞于市中心一座高一百五十多米的四面陡峭的山丘上,19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古代的遗址,它们包括道路、水井、墓穴和住宅,这些遗址证明此处于公元前2800年便有人居住,一千年后的雅典王也是在这里建起了他的王宫,宫殿被一道牢固的围墙完全圈在里面,利用雅典卫城的陡峭山岗进行有效的防卫。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雅典作为希腊第一个城市国家出现,这里成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的宗教中心。 公元前480年至479年,贵族出身的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成为雅典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他委任当时希腊最有名的雕塑家费迪亚斯重新建筑雅典卫城的神庙,鉴于雅典国家的政治机构早已被迁移到城市的低部,这里完全成为了雅典人膜拜崇尚诸神,尤其是雅典城的守护女神雅典娜的宗教圣地。 卫城东西长280米,南北最宽处130米,地势险峻,仅在西面有一上下出入的通道,战争中又是坚固的要塞。 古堡由著名的帕特农神庙、埃雷赫修神庙、雅典娜胜利神庙和卫城山门等古建筑组成,这些建筑,几乎全部用洁白的大理石建成。因考虑到从山下四周仰望卫城的良好景观,这些建筑物基本沿周边布置。
罗马又被称为“永恒之城”,首先是因古罗马自公元前753年建城直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从未被外族攻占;而更令罗马人骄傲的是它永恒的灿烂文明——纵使物换星移,朝代更迭,但古罗马建造的凯旋门、斗兽场、万神庙……依然耸立,数千年之后的今天仍在无言地述说着古城昔日的辉煌,展现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万千象。???罗马的象征——举世闻名的古罗马露天竞技场(又称斗兽场)始建于公元1世纪,高48米,长约184米,宽约153米,可容纳5万名观众。无论建筑技术还是所使用的材料斗兽场都堪称古罗马建筑最杰出的典范。万神殿是现存最完整的古罗马建筑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7年至前25年。公元80年遭雷击,被严重毁坏。现今人们看到的殿堂是公元2世纪重建的。万神殿内部十分富丽堂皇,圆形屋顶是整座建筑惟一采光的地方。?
玛雅文化是世界著名的古文明之一,也是拉丁美洲三大古代印第安文明之一。它是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摇篮,对后来的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玛雅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大约从公元前18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1524年,可分为前古典期(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300年)、古典期(公元300年至900年)和后古典期(公元900年至1524年)等三个阶段。其全盛时期约为公元400年至900年。
古代玛雅人在彩陶、壁画、雕刻、建筑、文字以及天文、历法、医学和数学等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玛雅人制造的陶器、玉器等,工艺非常精细。他们的雕刻和壁画作品,特色鲜明,形象逼真。他们建造的许多建筑工程,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技术精湛。古代玛雅人在数学、天文等领域所达到的成就,欧洲人无法望其项背。他们使用“零”的概念比欧洲人要早800年。他们很早就掌握了日食周期以及日、月和一些星辰的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精确度很高的历法。
然而,一个至今未得到确切解释的千古之谜是,曾经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去的玛雅文化,在公元10世纪初期突然神秘地衰落了。关于玛雅文化衰亡的原因,曾经有过种种揣测,有人说是因为环境变化,有人说是因为战乱所致,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此外也有人提出过,玛雅文化缺乏对外交流,它的封闭状态也是其衰亡的一个原因。
?
古老的中华文明我国历史上的商代及西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鼎盛的时期,也是一个以青铜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时期,青铜冶铸业曾达到很高的水平,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青铜时代”。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
????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多么威武壮观的兵马俑!这庞大的地下军阵向后人展示了统一的秦帝国的风貌。玉门关故址离敦煌大约有八十多公里,在西北方向的戈壁滩上,与阳关刚好呈相反方向,和敦煌组成一个三角形。古代丝绸之路从敦煌分为南北两路,敦煌是南道与北道丝路的分界点,向北经玉门关进入哈密、吐鲁番等地,向南经阳关进入楼兰、若羌等地。
玉门关的得名与中国玉石之王和田玉有关,相传“和田玉”经此路输入中原,因而得名玉门关。现存城垣只余下残垣断壁,置身其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立体艺术。敦煌壁画在石窟中虽然对建筑起装饰和美化作用,对雕塑起补充和陪衬作用,但其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艺术技巧最精湛,内容最丰富,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交通、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宗教史、艺术史、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古典艺术遗产。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三处共有石窟552个,共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十六国北朝至隋唐宋元时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云岗石窟,在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 1 公里。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 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在我国三大石窟中,它以石雕造像气魄宏伟,内容丰富著称。云岗石窟现存洞窟53个,造像51000 余尊,规模宏大、雕饰奇伟, 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又一颗灿烂明珠,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tan yao)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第五、第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富丽瑰奇,是云岗艺术的精华。东部、 西部窟群属于晚期作品。第五窟中央的本尊坐佛,为众佛之最, 高 17 米,横 宽15.8米。 脚长4.65米。第六窟规模宏伟,洞高20米,中央一个大塔柱上,雕有大小石佛3000余尊,东西两壁刻有著名的“佛传图”。形象地描绘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
大雁塔大雁塔 全称“慈恩寺大雁塔”,位于距西安市区4公里的慈恩寺内,始建于公元652年,相传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唐三藏)自印度归来后,为了供奉和储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等物亲自设计并督造建成。唐高宗和唐太宗曾御笔亲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 大雁塔是一座楼阁式砖塔,塔高60余米,塔基边长25米,共有七层,塔身呈方形锥体。全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附近还有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等景点,风景秀丽。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必游之地。近年来,由于西安市区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大雁塔已倾斜了1米有余。
《骆驼舞乐俑》 唐三彩,高83厘米,作于唐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一种著名的上釉陶器艺术,盛行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色彩以黄、白、绿三色为主,也有少数带有紫色和蓝色,所以被称为“三彩”。唐三彩陶器除了有壶、罐子和盘子等生活物品外,还有大量的人物塑像,也就是“俑”。唐三彩俑一般只有衣饰部分上釉,头面、手足均为素胎。烧制之后,人物的头发、胡须、眉毛等处用黑墨描画,并在脸上涂以白粉,嘴唇和脸颊处则用朱砂上色。 这件唐三彩作品是1975年从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色彩柔和明快,人物造型生动,鲜明地塑造了一群歌舞乐人在骆驼背上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唐朝开元年间,社会上十分流行胡人的服饰、音乐和歌舞,这件唐三彩俑展现了当时长安街头常见的舞乐场景,真实地反映这一社会风俗。
?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cm,横528cm。《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bian)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bian)河及两岸风光。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
刘贯道,字仲贤,河北定县人,补御衣局使,充任专职宫廷画家。刘贯道以画称旨,补御衣局使当差。然而,元代不设画院,御用画家在宫廷供奉总须有个名目,于是归为御衣局。御衣局为至元二年初设,属将作院辖,是统管各色工艺制作金玉绣织的所在,将画家归于其间,与印染织绣、纱罗锦缎、金玉雕木等工匠同列,可见元代院画家的地位是十分的卑微,刘贯道的这种际遇当然能代表元代院画家的一般状况。然而刘贯道却是十分幸运的,凭着他的《消夏图》、《元世祖出猎图》名垂画史,没有辱没了他的才艺,至少也没有像其他无名御用画家一样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故宫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至18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建与改建,但仍保持原有规模。它占地72公顷,由大小数十个院落组成,共有房屋9000余间,周围设10米高的宫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宫墙四隅有角楼,南面正中为午门。故宫主要建筑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上,是皇帝行使权力和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其两侧东、西六宫为妃嫔的住所。
故宫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整个建筑按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突出,层次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宫内珍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故宫博物院。
清代画廊的巨作《康熙南巡图》,它的主要作者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王翚(hui)。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称乌自由人;因画《南巡图》称旨,康熙皇帝玄烨赐书“山水清晖”四字,所以又称“清晖老人。”?由于当时清朝政府调整了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因而使遭受前些时期战争破坏的农商工各业,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进入相对安定的局面。 康熙皇帝玄烨为了进一步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笼络江南的士大夫阶级,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64一1707)的二十四年之间,先后到东南一带作了六次南巡,他从北京出发,由山东入江苏,到苏州、南京、杭州,最远是渡过钱塘江,到了绍兴。?? 《南巡图》历时三年才告完成。图成之后,玄烨看了非常满意,给予王很多的赏赐。《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国卷。作者在描绘时,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地方和事情如实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生产劳动。此画继承了我国长卷风俗画历史的传统,吸取了“清明上河图”等优秀作品的精华,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都有所突破。?
特点:中华文明源源流长,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