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12-27 09: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 言 播放课件影音资料《敕勒歌》,画面展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活情景。看后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想像一下他们当时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新课导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曾经建立了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呑并了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你知道他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吗?他们及其当时周边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处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是同化还是融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北方民族的发展过程吧!课件出示课题:第20课 北方民族的在融合出示学习目标识记北方的再次统一以及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的史实;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及影响; 学生观看音像资料后回答老师的提问答:这是鲜卑族的民歌 利用他们已有的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原认知,再发挥想像来描述他们的当时生活状况(略)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课探究新课探究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板书)课件展示: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时间五分钟)(1)鲜卑族生活在什么地区?是何时兴起的?(2)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教师接着提出问题:北魏政权在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那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鲜卑族及少数民族和汉族相处会遇到什么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提示学生阅读114页教材小字部分,同时看课本插图加强直观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民族融合已成为民心所向的一种趋势。 过渡导语:新一任魏主孝文帝拓拔宏与苻坚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逐鹿中原。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导入这一子目的学习情境。课件展示:孝文帝为了实现逐鹿中原的愿望采取了哪些措施?下面大家阅读课本115页和116页的有关内容回答课件出示:(1)迁都洛阳(2)进行改革(学生回答的可能不简洁,教师最后加以总结)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板书)师生研讨: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引导学生用史料分析法。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史料两则《悲平城》和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再出示历史地图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来比较平城与洛阳的地理位置。 归纳:平城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板书)师生研讨:在孝文帝改革内容中,你认为哪一项对民族融合最有影响力?而哪些政策可能会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消失?为什么?
(为增加学生兴趣穿插讲解):说汉话。展示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这恐怕是对怎样说话提出要求的第一位皇帝。
2、改汉姓。结合P108改汉姓表,请问:孝文帝为什么把皇族姓氏改为“元”?(依据元朝、元首、元旦等词推想)。
教师总结:从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来看,他是要彻底改变鲜卑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过汉人的生活。他禁止鲜卑人回到自己的故乡,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归葬自己的故乡,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决定啊!请问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把家迁到西部去,永不再回?愿意的请举手。老师可不愿去,因为我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可不想背景离乡。你们愿不愿意把名字永远改为“拓拔××”。为什么北魏的鲜卑族愿意?是百姓愿意?还是只是孝文帝的心愿?(生答:略)所以站在鲜卑人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是很悲情的。
谈到这里,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孝文帝为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进行了改革,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继孝文帝之后,北魏政治日益腐败,君王大都昏庸暴虐而发生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他们和北魏因统称为北朝。
[小结]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北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达标练习](略)教师明确学生要当堂完成的目标(A\B\C级)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语言 服饰 姓氏 婚姻 官制 律令 礼法 学生分组学习第一部分,小组共同解决自学思考题 下面是学生小讨论:这些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置于当时的历史人物和环境当中,让他们能够进行换位思考进行讨论更热烈和投入。 学生明确:民族融合是民心所向 学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思考题;(1)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改革内容:a.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语言)b.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服饰)c.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姓氏)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婚姻)e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官制、律令)f.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礼法)学生看书中展示的小字段和图片和有关史料,运用分析、对比方法逐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最后由学生找出代表归纳整理出迁都的理由和正确性。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经过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再推举一位代表发言(归纳)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学生总结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绘制北朝示意图做达标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200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