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1 2000年9月28日
第8课 战 国 七 雄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马陵之战。
2. 思想认识
1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治改革。
2 变法推动了社会前进。经过变法或改革,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3. 能力培养
1 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从而培养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述、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复习提问:春秋五霸
经过春秋的争霸,诸侯国的数目大为减少。(让学生比较《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
1、 七雄并立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三家分晋:韩赵魏 “田氏代齐” 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2、 商鞅变法
1.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在争雄中居于有利地位,各国先后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
2.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让学生讲“立木赏金”的故事)
3.内容
1 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纵横田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越多。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3 建立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历史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是富强的国家。
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3、 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战国中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联合各国,任用孙膑作军师,通过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打败了魏国。
(让学生阅读P49-50内容,讲孙膑和庞涓的故事)
“合纵”和“连横”(简单介绍)
小结: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 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
2 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3 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作业:P51 1-3题
课后记:要补充讲一下井田制度,才好理解奴隶制度的崩溃,各国的变法内容。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2 2001-2-5
第13课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结果――刘邦建汉。
2. 思想认识
1 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 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显示了农民革命力量的巨大威力。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秦统一的时间?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导入新课 前面一节课学的基本上都是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但是秦始皇功大过也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数一数秦始皇的过。他在历史上犯下的大过是他对人民施行的暴政。秦暴政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秦二世而亡。
讲授新课
1、 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让学生看P75插图。老师介绍秦始皇骊山陵墓)
2.苛重的赋税、徭役。
3. 残酷的刑法。
4. 二世的暴政黑暗统治。(讲始皇死,二世登基的事)
思考:从上面已学过的内容,你能简单分析一下秦朝灭亡的原因吗?(小结)
2、 陈胜、吴广起义
让学生讲述“时间、地点、领导人、经过”。老师利用P77《大泽乡起义》想象图加以形象性的描述。
在陈建立张楚政权。由于敌人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就遭到秦军镇压。
3、 农民战争推翻秦朝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讲“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刘邦直逼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亡。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P79
4、 楚汉之争
(先讲项羽分封的故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刘邦:①“约法三章”,得民心
②善于用人,得萧何、张良、韩信辅佐
项羽:①骄傲自大,不听取意见。
②纵兵烧杀抢掠,大失民心。
刘邦 建汉朝(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汉高祖
讨论: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
小结: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进行的战争在性质上有什么变化?
作业:P81 1-3题
课后记:
张 良 无 后
张 良 、 陈 平 , 皆 汉 祖 谋 臣 , 良 之 为 人 , 非 平 可 比 也 。 平尝 曰 : “ 我 多 阴 谋 , 道 家 之 所 禁 。 吾 世 即 废 矣 , 以 吾 多 阴 祸 也 。 ”平 传 国 至 曾 孙 , 而 以 罪 绝 , 如 其 言 。 然 良 之 爵 但 能 至 子 , 去其 死 才 十 年 而 绝 , 后 世 不 复 绍 封 , 其 祸 更 促 于 平 , 何 哉 ? 予盖 尝 考 之 , 沛 公 攻 昳 关 , 秦 将 欲 连 和 , 良 曰 : “ 不 如 因 其 懈 怠击 之 。 ” 公 引 兵 大 破 秦 军 。 项 羽 与 汉 王 约 中 分 天 下 , 即 解 而 东归 矣 。 良 有 养 虎 自 遗 患 之 语 , 劝 王 回 军 追 羽 而 灭 之 。 此 其 事固 不 止 于 杀 降 也 , 其 无 后 宜 哉 !――《容斋随笔》
胜利
失败
PAGE
2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2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第2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刘徽、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医学上的新成就;范缜和《神灭论》。
2、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居世界领先地们珠成就,表现了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2. 刘徽、祖冲之等古代著名科学家,注意实践,刻苦钻研,是他们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
3. 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
1. 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的学习,和课内思考题的回答,培养学习、综合、归纳的能力。
2. 通过对佛教和范缜《神灭论》的学习,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 在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的内迁,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原来经济落后于北方的南方,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1. 三国时 刘徽 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2. 南朝时 祖冲之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朝人,我国上著名的农学家。《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 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北魏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4、 医学的新发展
1. 西晋 王叔和 《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
2.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
5、 佛教的盛行
1. 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痛苦,容易接受宗教信仰。②封建统治者的支持。(梁武帝)
2. 反对佛教的斗争
齐、梁间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欺骗,系统的阐述了无神论思想。
作业:看书
课后记:从一些故事、诗词着手,提高学和珠兴趣,把文化内容讲活。
PAGE
2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2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2 2000年9月27日
第7课 春 秋 五 霸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吴越争霸。
2. 思想认识
1 奴隶社会的瓦解,表现在政治上,是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大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雄厚。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原因。
2 诸侯争霸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也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3. 能力培养
1 通过学生思考回答“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2 让学生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诸侯分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①西周为巩固统治采用了哪两种制度?②西周是什么时间灭亡的?
导入新课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犬戎撤走后,大臣拥立故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 周王室日益衰微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相反变化。(让学生阅读书上史料,再补充史料来讲清这个问题)
2、 齐桓公称霸
1.春秋五霸
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要求背过这个名词)
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2.齐桓公称霸
让学生讲齐桓公争夺王位的故事。
讲清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1 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2 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3 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难点,仔细给学生讲清楚)(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4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宋襄公争霸为遂身先死
4. 晋楚争霸
1 介绍晋文公重耳(讲重耳逃难的故事)
2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3 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后楚庄王打败晋军,饮马黄河,做了中原霸主。
5. 秦穆公东进受阻,向西发展,独霸西戎。
3、 吴越争霸
1.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攻下楚都城郢。
2. 吴越争雄,阖闾战败受伤而死,夫差立志灭越。(讲夫差立志的故事)
3. 夫差大败越国,勾践忍辱待机。(讲勾践的故事)
4. 勾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灭掉了吴国。
5. 勾践北上争霸,成为春秋后期最后一个霸主。
小结:“你能说出诸侯争霸的作用吗?”学生讨论
1 加快统一的步伐。
2 促进民族融合。
作业:P45一、二、三题。
课后记:
PAGE
2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2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Confidential Page I 2000年8月26日
第1课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2. 思想认识 学习历史对思想品德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历史课的重要性和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讲法(重要性)讲练结合(历史时间计算)
教具:挂图
教学过程:
1、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培根说:“学史可以使人明智”。
古今中外,帝王将相、大政治家都非常重视研究历史。例如:赵匡胤 《太平御览》 毛泽东 《容斋随笔》《廿四史》等。
1. 学习历史,对思想品德的修养有重要作用。
1 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能够激起我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
讲“四大发明;大唐帝国的辉煌;”
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②近代以来祖国贫穷落后,屡遭外来侵略的历史可以激发我们奋进、图强、为现代化建设而献身的决心。
讲“鸦片战争”、“上海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③新中国诞生以来,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历史,能够坚定我们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光辉大道的信念。
经济成就、外交成就……
2. 历史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
讲故事:秦桧 岳飞; 刘胡兰;……
3.历史又是一座知识宝库。
它涉及人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看P2插图内容)
4.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1 让学生看P3插图,不同阶级对李自成的评价。说明对同一历史人物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评价。
2 再举曹操。《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以曹操的评价是奸雄,这是站在封建正统地位去评价他;郭沫若给曹操平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再如秦始皇……
我们现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A、 历史的辩证的去看。
B、 抓主要矛盾,看对社会发展、对历史所起的作用。
2、 从哪里去了解历史?
先让学生看P4插图。
了解历史的途径:
1. 文物、古迹和遗址 丛台、北京人遗址等
2. 文字记录
《廿四史》、野官稗史等
注意:历史不等于“戏说”!
小说、电视所展示的不全是真实的历史,虚构成份很大。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说这是允许的,但我们一定不要认为那就是历史。
如《鹿鼎记》之人物、情节不可全当真。“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击沙俄确有其事”“康熙、吴三桂、康亲王杰书、大学士索额图、赵良栋、张勇、王进宝等确有其人”,但主人公韦小宝却纯属虚构。
3、 怎样计算年代?
推算历史时间必须有个纪年的方法。
我国古代曾用干支计年法和年号计年法。举例:“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甲子”即甲子年,也就是公元184年。
康熙二十五年;光绪十七年等等。
我国现在采用的纪年法,是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以公元元年作为开始纪年的标志。在这以前发生的事,由元年开始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年。在这以后发生的事,由元年开始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每十年称为一个“年代”,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 分清公元前后。
2. 明白年代和世纪的换算。(难点 让学生反复练习)
① 公元1世纪(公元元年――公元99年)*只有99年,这是习惯用法。
公元2世纪(公元100年――199年)
公元3世纪(公元200年――299年)
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年――公元前100年)
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01年――公元前200年)
……………
②公式:年代+1=世纪(公元前后一样)
世纪-1=年代
举例:1888年是19世纪八十年代。
1453年是15世纪五十年代。
383年是4世纪八十年代。
20世纪是指1900-1999年。
6世纪是指500-599年。
3.算时间
举例P6思考题。跨公元前后 公式:前面数字+后面数字-1(因为年代尺上没有零)
作业:P6 1-3题。
课后记:
PAGE
I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I of 3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1 2000年10月3日
第19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和外传。张衡发明地动仪。“太初历”。《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的重要成就。《黄帝内经》。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
2. 思想认识
1 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2 秦汉时期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3 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衡创造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标志是什么?
四大发明。
1、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让学生阅读P115-117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了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东汉时,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2、 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让学生阅读P117-118插图内容。由老师讲解地动仪的结构。
3、 天文、数学的巨大成就
1. 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2. 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3. 《周髀算经》
记载西周初年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提出勾股弦的比例为“勾三股四弦五”,这是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它说明我国早在3000年经前,就提出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4.《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书中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有的内容比西方是了几个世纪甚至千余年。这部书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对中国和东方数学的发展有重大作用。
4、 良医辈出
让学生阅读P119-120内容、插图。
1.《黄帝内经》,书中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2.《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3.张仲景(东汉末年) 《伤寒杂病论》 “医圣”
4.华佗(东汉末年) “麻沸散”“五禽戏”
小结: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
作业:P120 1-3题
课后记: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1 2001-4-24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冶铁业的发展,煮盐、纺织、漆器等手工业的进步。商业和城市的兴盛。
2. 思想认识
1 封建制度下的农民,地位比奴隶制度下的奴隶有了改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这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较先进的社会制度终究要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
2 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名闻世界的都江堰以及手工业方面的成就,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称为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农业发展
1.铁器
1 春秋后期,我国已经发明生铁冶炼技术。这比欧洲早1900年,对铁器工具的推广有决定性的意义。
2 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上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进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
3. 农业技术的进步
1 重视使用肥料。
2 因地制宜,注意选种和适时耕种。
4. 都江堰和郑国渠
1 秦国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阅读材料:“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问:李太守指的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2 水工郑国,为秦国开凿了郑国渠。
战国时期,处于封建制度下的农民,比奴隶的劳动积极性高,出现了全家老小披星戴月进行劳动的情景。(这是生产发展快的根本原因)
2、 手工业的进步
1.冶铁业有很大的发展。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国的宛和赵国的邯郸。
2.煮盐业
齐、燕以海盐著称,魏国的池盐很有名。
那时候,家家都从事纺织业。齐国的丝织业最为有名,能染出不同的颜色,织出美丽的图案。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战国漆器精致轻巧,彩绘光泽美观,工艺水平很高。
3、 商业和城市的兴盛
让学生阅读P56-57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一些诸侯国的都城发展成新兴封建城市。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国郢都等。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作业:P57 1-3题
课后记: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第24课 动荡中发展的南朝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士族;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2、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南朝时期,北方南迁的劳动人民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 士族是一群腐朽的寄生虫,启示学生对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厌恶和痛恨。
3、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
1.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士族”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综合事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淝水之战发生在哪一年?结果怎样?
前秦没能够消灭东晋,东晋一直存在到公元420年。
讲授新课
1、 宋齐梁陈的更替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夺取政权,国号宋,此后160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为“南朝”。
让学生看幻灯片《宋齐梁陈的疆域》
比较南朝中哪个朝代最强、哪个最弱。
2、 士族
1.“九品中正制”
2.士族、庶族的划分
3.东晋、南朝时士族势力
4.士族是一群腐朽的社会寄生虫。让学生阅读P150资料老师再补充一些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
5.南朝后期,士族的衰落。
3、 江南经济的开发
1. 原因:从西晋后期到南朝前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人手,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
2. 经济发展的情况。P151-152
复习巩固:先由老师简述本课内容,再请三位同学简述下面三个问题。
1. 宋、齐、梁、陈更替的概况。
2. 士族演变的情况及士族的特点。
3. 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以及开发简况。
作业:看书。
课后记:补充讲解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士族的形成。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第22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官渡之战和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2. 思想认识
1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
2 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的两位杰出的政治家。
3 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种先进的灌溉工具,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3. 能力培养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的看问题的能力。
2 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故事,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
导入新课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
讲授新课
1、 官渡之战
1. 曹操的政治经济措施(重点讲解)
1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②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2.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让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
曹操统一北方后,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于公元208年大举南征。
2、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赤壁之战
时间:公元208年
孙刘联盟―――曹操
结果:曹操败回北方,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刘备取得荆州一些地区,进而占据四川。
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2. 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称帝,建魏。221年,刘备称帝,建蜀。222年,孙权称王,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让学生记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
3、 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
1. 曹魏重视农耕
1 大兴屯田②兴修水利③马钧发明翻车。
2. 诸葛亮治蜀
1 蜀锦驰名②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 孙吴开发江南
1 青瓷是吴国的特产。②造船业发达。③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
小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显著,物力和财力都比南方充足,所以后来全国的统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完成。
作业:看书。
后记: 南 夷 服 诸 葛
蜀 刘 禅 时 , 南 中 诸 郡 叛 , 诸 葛 亮 征 之 , 孟 获 为 夷 汉 所 服 ,七 战 七 擒 , 曰 : “ 公 , 天 威 也 , 南 人 不 复 反 矣 。 ” 《 蜀 志 》 所 载 ,止 于 一 时 之 事 。 国 朝 淳 化 中 , 李 顺 乱 蜀 , 招 安 使 雷 有 终 遣 嘉州 士 人 辛 怡 显 使 于 南 诏 , 至 姚 州 , 其 节 度 使 赵 公 美 以 书 来 ,云 : “ 当 境 有 泸 水 , 昔 诸 葛 武 侯 戒 曰 : ‘ 非 贡 献 征 讨 , 不 得 辄渡 此 水 ; 若 必 欲 过 , 须 致 祭 , 然 后 登 舟 。 ’ 今 遣 本 部 军 将 赍 金龙 二 条 、 金 钱 二 千 文 并 设 酒 脯 , 请 先 祭 享 而 渡 。 ” 乃 知 南 夷 心服 , 虽 千 年 如 初 。 呜 呼 ! 可 谓 贤 矣 ! 事 见 怡 显 所 作 《 云 南录 》 。――《容斋随笔》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1 2000年10月3日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学家班固和《汉书》。乐府和乐府诗。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乐舞的发展。蹴鞠运动的流行。
2. 思想认识
1 秦汉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说明当时我国不仅物质文明生产居于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生产也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2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古代绘画的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教学重点:司马迁和《史记》、乐府诗、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
教学难点:对汉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阅读指导、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①秦汉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有哪些值得我们自豪的成就?
②这一时期我国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谁?他有什么著作?
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由于封建国家的大一统,经济繁荣、军势赫赫,在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创造出千年不朽的传世名著和流传久远的优秀作品,有些艺术珍品被当今人们誉为世界奇迹。
1、 司马迁和班固
1.(幻灯片)司马迁和《史记》书影。
司马迁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鲁迅赞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史记》把国家兴亡归于天命,说明司马迁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的,这是《史记》的主要缺点。
2.班固
东汉人,著《汉书》,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2、 汉赋和乐府诗
1. 汉赋
汉朝流行一种新型文学体裁――赋。汉赋词藻华丽,笔法铺张,但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和活泼的思想感情。
汉赋的著名作者,有西汉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等。
2. 乐府诗
汉武帝时,设音乐机关“乐府”,搜集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经过加工配乐,称为“乐府诗”,名篇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3、 丰富的绘画和雄奇的雕塑
(幻灯片)《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秦始皇陵兵马俑》
4、 乐舞和足球
学生阅读
老师讲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 “大风歌”
我国是古代足球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民间就有了这一运动,称为“蹴鞠”。
小结:指幻灯片小结本课内容。
作业:P130 1-3题
课后记: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1 2000年10月3日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2. 思想认识
1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从而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
2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国家统一是强盛的重要原因。
3. 能力培养
1 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以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①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结果 ②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评价的恰如其分。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西汉是谁建立的?时间?
导入新课 用课文前的提示和第一段资料。
讲授新课
1、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
1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穷困。
2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重点)
1 汉高祖的措施
A、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B、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 C、并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D、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2 汉文帝的措施
A、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B、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 C、还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3 汉景帝的措施
A、把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B、进一步减轻刑罚。
3.结果
①促使经济迅速恢复 ②出现“文景之治” 。
2、 七国之乱
讲刘邦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逐渐形成王国问题。
3、 汉武帝的大一统(重点)
思考“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
经济上:
1 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2 统一铸五铢钱。
思想上: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通过一系列措施,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文化统一的局面。
小结:怎样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讨论)
作业:P86 1-3题
课后记: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3 2001-2-5
第5课 奴隶制发展的西周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武王伐纣;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情况;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灭亡。
2. 思想认识
1 正义战争必胜。
2 西周奴隶的辛勤劳动奠定了西周奴隶制发展的经济基础。
3. 能力培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出西周兴亡的原因,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教学难点:宗法制。
板书设计:
1、 武王伐纣
1. 商纣王的暴政
2. 周国的强盛
2、 分封制和宗法制
1. 西周的建立
2. 分封制
3. 宗法制
3、 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1. 农业进一步发展
2. 手工业的发展
4、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 周厉王暴政和国人暴动
2. 西周灭亡
3. 平王东迁和东周开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什么?(夏)夏桀暴政导致夏朝灭亡,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到商朝末年,也出现了一个暴君,他就是商纣王。商纣的暴虐比夏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结果会怎样呢?那自然是导致商朝的灭亡。
(补充: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有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始终在斗争。当阶级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时,一具旧王朝就要被推翻,进而代之一个新王朝。新王朝建立之初,必然吸取旧王朝灭亡的教训,对人民的压迫较轻。可是压迫阶级的本性使他们对人民的压迫必然越来越加剧,最终会导致王朝灭亡。)
1、 武王伐纣
1. 纣,暴君也。制“炮烙之刑”。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商朝的社会盾空前尖锐。(补充:在统治阶级内部,他要削弱一些贵族的权势,遭到强烈的反对,在他的严厉打击之下,许多人叛逃他处,使统治机构趋于涣散,大大削弱了他的统治力量。在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各地诸侯纷纷叛离,周边各族也乘机入侵。商纣决定对周各部用兵。先进攻黎<山西黎城东南>,后进攻东夷,大破之。“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纣之百克而卒无后”,穷兵黜武的结果,只是招致了自己的灭亡。)
2. 周国的强盛
1 讲周族的起源。(姜嫄履巨人脚印而生弃。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在弃之前周族尚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弃又称后稷,他做过黄帝手下掌管农业的官,故称后稷。
2 到周文王时,周族已经强大起来。周文王是商朝的四伯之一。周国的地盘已经很大。周文王礼贤下士,重用姜尚等人,周国的势力进一步发展。(讲姜子牙的故事)
3 武王伐纣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武王得到姜尚、周公旦辅佐,国家兴盛。此时,商朝的统治更加腐朽。周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向商纣进攻。双方大战于牧野。商军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自焚,商朝灭亡。武王伐纣是古代的一次正义战争。
2、 分封制和宗法制
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1. 分封制(重点,当作一个名词)
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 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起众多的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定期朝见天子(内容)。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作用)。
2. 宗法制(重点难点)
西周编者还建立了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的职位,只有嫡长子有资格继承,其他各子都被分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士。这样一来,宗法制和分封等紧密结合,统治也就得以巩固。
让学生看P30“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补充:讲什么是嫡、庶。举例:贾宝玉(子以母贵)和贾环;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却子以母贱(母亲是一个普通宫女),差点做不成皇帝。
3、 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粮食有黍、麦、稻。桑麻种植很普遍,麻布和丝绸是当时的衣料。人工灌溉,使用绿肥,杀灭害虫。
2. 手工业 西周手工业,种类多,分工细,号称“百工”。青铜器的制造是西周的主要手工业。
3. 纺织业有很大进步。织物上有刺绣,还染上鲜艳的色彩。(彩枕、锦被)
4、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 国人暴动
公元前9世纪中期,周厉王在位。他贪财好利,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公元前841年,都城平民暴动,赶走了周厉王。这次事件叫做“国人暴动”。大家推举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共和元年(841),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让学生看书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记住周幽王是个昏君。)第二年,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小结:利用幻灯片进行小结。
作业:P32一、二、三题。练习册相应练习。
课后记: 姜 嫊 简 狄
毛 公 注 《 生 民 》 诗 , 姜 嫊 生 后 稷 “ 履 帝 武 敏 歆 ” 之 句 , 曰 :“ 从 于 高 辛 帝 而 见 于 天 也 。 ” 《 玄 鸟 》 诗 , “ 天 命 玄 鸟 , 降 而 生商 ” 之 句 , 曰 : “ 春 分 玄 鸟 降 , 简 狄 配 高 辛 帝 , 帝 与 之 祈 于 郊祺 而 生 契 , 故 本 其 为 天 所 命 , 以 玄 鸟 至 而 生 焉 。 ” 其 说 本 自 明白 。 至 《 郑 氏 笺 》 始 云 : “ 帝 , 上 帝 也 。 敏 , 拇 也 。 祀 郊 祺 时 ,有 大 人 之 迹 , 姜 嫊 履 之 , 足 不 能 满 , 履 其 拇 指 之 处 , 心 体 歆歆 然 如 有 人 道 感 已 者 , 遂 有 身 , 后 则 生 子 。 ” 又 谓 : “ 鳦 遗 卵 ,简 狄 吞 之 而 生 契 。 ” 其 说 本 于 《 史 记 》 , 谓 : “ 姜 嫊 出 野 , 见 巨人 迹 , 忻 然 践 之 , 因 生 稷 。 ” “ 简 锹 行 浴 , 见 燕 堕 卵 , 取 吞 之 ,因 生 契 。 ” 此 二 端 之 怪 妄 , 先 贤 辞 而 辟 之 多 矣 。 欧 阳 公 谓 稷 、契 非 高 辛 之 子 , 毛 公 子 《 史 记 》 不 取 履 迹 这 怪 , 而 取 其 讹 缪之 世 次 。 按 《 汉 书 》 , 毛 公 赵 人 , 为 河 间 献 王 博 士 , 然 则 在 司马 子 长 之 前 数 十 年 , 谓 为 取 《 史 记 》 世 次 , 亦 不 然 。 盖 世 次之 说 , 皆 出 于 《 世 本 》 , 故 荒 唐 特 甚 , 其 书 今 亡 。 夫 适 野 而 见
巨 迹 , 人 将 走 辟 之 不 暇 , 岂 复 故 欲 践 履 , 以 求 不 可 知 之 祥 ;飞 鸟 堕 卵 , 知 为 何 物 , 而 遽 取 吞 之 。 以 古 揆 今 , 人 情 一 也 。 今之 愚 人 未 必 尔 , 而 谓 古 圣 人 之 后 妃 为 之 , 不 待 辨 而 明 矣 。――《容斋随笔》
PAGE
3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3 of 3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第 2 页 2000年8月28日
第6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夏商时期我国历法(农历)形成。夏朝时我国最早记录了流星雨和日食。商朝时我国已有了医学分科。甲骨文和金文。青铜艺术。音乐和舞蹈。
2. 思想认识
1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 我国的青铜艺术,在我国和世界艺术史上历史悠久,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甲骨文;青铜艺术。
教学难点:青铜艺术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早在奴隶社会就有灿烂的文化。夏商西周的天文和医学,处于当时先进水平。我国的甲骨文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商和西周的青铜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天文、历法和医学
1. 夏历 相传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就已经有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就来源于夏朝。
2. 殷历 是比较完备的历法。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3. 古书上关于夏朝时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记录。西周时也有关于日食的记录。《诗经.小雅》中“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4. 商朝文字里,记载了16种疾病。周朝已经有了医学分科。如内科、外科、营养保健和兽医等。
2、 甲骨文和金文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看P35资料)
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
讲甲骨文发现的经过。 王懿荣――刘锷――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甲骨文已相当成熟,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文字记载着商朝生产状况、阶级关系和商王对年成丰歉、风雨大小、战争胜负、猎获量多少的占卜结果,是形容研究商朝历史的宝贵资料。)
本目小结:“甲骨文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3、 青铜艺术
青铜艺术是夏、商、西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上,我国商周青铜器闻名世界,中国的青铜艺术在世界艺术发展中外占有重要地位。
商周青铜艺术的特点:商代青铜器造型生动逼真,别具匠心,西周青铜器的种类远超过商代。器物的花纹从繁密而趋于简易,具有朴素的特色。
让学生看书上有关商周青铜器的插图。
商朝的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工艺高超,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对四羊方尊从器物造型、器表花纹和布局方面进行简明生动的讲述。《四羊方尊》插图的形状和特点要求学生掌握。)
(司母戊鼎)
4、 音乐和舞蹈
传说中舜作的“韶乐”,在夏朝盛行。春秋时孔子听“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
商朝时,乐器已有不少种类,有打击乐器钟、磬、鼓等。
西周时,有了成套的乐器。周公旦“制礼作乐”,“礼乐”并称。其目的在于确定统治秩序。“按周礼规定,周天子观赏舞蹈,八人一佾,八佾64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各按规定,不得僭越。”
表现大禹治水和武王伐纣内容的大型歌舞,也在那时形成。
小结:用幻灯片小结本课知识结构。
作业:P39一、二、三题。
课后记:
PAGE
2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2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第23课 西晋和东晋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 思想认识
1.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2.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3、 能力培养
1. 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三国鼎立的形成。
导入新课 魏――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国力日益强大,而后来南方吴蜀的统治者日益腐朽,逐渐衰落,从而导致后来的西晋短期统一。
1、 西晋的短期统一
1. 让学生看P139插图。指出司马氏控制曹魏大权。
2. 263年,魏(司马昭)灭蜀。
3. 265年,司马炎篡位自立建晋,史称“西晋”。
4.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幻灯:西域的疆域)
2、 八王之乱
1. 学生自己阅读。
2. 老师讲西晋贵族的奢华无度和八王之乱,指出这是西晋迅速衰亡的原因。
3、 内迁的各族
1. 让学生看P142《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指出:西晋时北方、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加快。
2.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要求学生记住)
3. 西晋对内迁各族的压迫加剧民族矛盾,也是西晋灭亡的一个原因。
4. 西晋的灭亡 316年
4、 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
1. 十六国的概念 让学生看“十六国简表”
2. 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
5、 淝水之战
1.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让学生看P144“前秦、东晋形势”)
2. 383年,淝水之战
1 让学生阅读课文
2 分析淝水之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及人心向背情况
3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是我国古代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课堂练习:P146思考题
小结:三国归一统,出现了西晋的短期统一,但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作业:练习册
后记:讲一些故事如刘禅“乐不思蜀”,提高学生的兴趣,讲一些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第25课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
2、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形成的重要时期,它对历史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 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总能起到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
通过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南朝包括哪几个朝代?
2、“南朝北朝是对头”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北朝的情况。
讲授新课
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386年,拓跋珪建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时期结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背景:黄河流域统一以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 内容:①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贪赃绢一匹处以死刑。②485年,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③为接受汉族的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不顾保守派大臣的反对,迁都洛阳。④他还下令鲜卑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 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思考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 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
1.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朝
宋――齐――梁――陈 南朝
2. 北周武帝灭佛运动
3. 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为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思考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作业:看书
课后记:让学生重点记识“南北朝代表”,和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1 2000年10月3日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水利的兴修。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冶铁、冶钢和丝纺织业的发展。长安和洛阳的繁荣。豪强地主田庄的出现及其主要特点。
2. 思想认识
1 汉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和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和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教学方法:讲述法。
复习提问: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导入新课 让学生看课前提示
讲授新课
1、 重农抑商政策
汉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让学生注意P93汉文帝的诏书)
2、 农业的新成就
1.农田水利建设
两汉时期,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1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王景
2 汉武帝时关中水利建设。六辅渠、白渠 还发明井渠。
2.农具的改进
1 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 牛耕普遍采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3 汉武帝时发明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让学生看P94插图)
3.粮食作物
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4.蔬菜
1 今天我们所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
2 那时人们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
5.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3、 手工业的兴盛
1. 冶铁业
1 开始用煤作燃料。
2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1000多年。
3 冶铁中心有:宛、巩。
2. 冶铜业也很兴盛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汉朝的铜奔马、长信宫灯和博山炉。(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3. 丝织业
1 两个中心:临淄和襄邑
2 技术进步:使用提花机。
4、 繁荣的东西二京
(略)
5、 豪强地主的田庄
西汉后期到东汉,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的势力大大发展。
思考题:豪强地主的田庄有什么特点?
1 规模大,经济上自给自足。
2 拥有私人武装。
3 把持地方和中央政权。
4 田庄里有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世世代代为豪强地主劳作。
小结:指幻灯片总结本课内容。
作业:P107 1-3题
课后记: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1 2001-4-24
第11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二)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学艺术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甘石星经》。扁鹊。鲁班。《诗经》和屈原。战国的帛画和编钟。围棋。
2. 思想认识
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和医学行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先进先进行列。
2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伟大诗人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3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空前繁荣和突出成就,反映了战国时期艺术的繁荣局面和发展水平。
3. 能力培养
在教师指导下,思考“春秋战国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以培养其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甘石星经》、扁鹊、《诗经》和屈原、编钟。
教学难点:一是某些专门的科学知识较难讲述清楚;二是内容多,头绪杂,比较难于掌握。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直观法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导入新课 用课前提示
讲授新课
1、 先进的天文历法
1 春秋时,鲁国天文学家多次观测到日食。
2 公元前613年7月,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3 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著作,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为《甘石星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4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定出一年的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
2、 名医扁鹊
齐国人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精通各科医术,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3、 建筑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两层或三层的楼房,屋顶上使用瓦已经比较普遍,还出现了瓦当。
4、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补充讲解《诗经》的知识。
5、 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离骚》。
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后为“楚辞”。
6、 独立的绘画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
7、 钟鼓之乐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乐器中,整套的编钟最为珍贵。
8、 围棋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经广泛流行,围棋名手有奕秋等。
小结:在简要概括本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以教材中“春秋战国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及“请你归纳春秋战国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为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
作业:P68一、二、三题
课后记: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Created by 国文成 2000年8月26日
第2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2. 思想认识
1 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从我国远古人类制造工具会劳动的历史,认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名词生疏。人类自身从猿到人的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的真理比较抽象。
教学方法:讲述法。利用各种挂图、插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
1、 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结合P7“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
1. 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170万年。(最早)(生活在长江流域)
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
让学生看P8“从猿到人的演变、进化”图,讲解人类由猿进化到人的过程。
2. 北京人的发现
1 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 距今年代 约70万年至20万年。
3 生活情况:
A、 使用打制石器。(P9资料)
B、 已经使用天然火。
C、 过着群居生活。
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人需要艰苦环境的磨练,成大事者都有苦难的童年。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成吉思汗 贾宝玉
3. 山顶洞人
1 距今年代 大约18000年
2 地点 同北京人
3 生活情况
A、 使用打制石器,但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还会做装饰品。(爱美之心,古已有之。)P11插图。
B、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讲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
C、 渔猎和采集是主要的生产劳动。
D、 是氏族公社最早的居民。(讲婚姻形态的发展:杂交――有规则的杂交――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作业:P12 1-2题。
小结:复习提问,当堂巩固。
课后记:通过讲婚姻形态的发展可使学生比较清楚的了解什么是氏族公社,把课文上没有明确的线索发掘出来。
PAGE
I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I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Created by 国文成 2000年8月26日
第4课 夏商奴隶制王朝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朝粮食等的生产。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青铜冶铸、制陶等)的发展。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
2. 思想认识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2 夏、商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了奴隶制的残酷性。
3. 能力培养 指导学生思考“商汤为什么能够灭夏”,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商朝的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残酷的奴隶制度。
教学难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禅让制?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1、 我国是的奴隶制国受――夏
书上说:禹年老的时候,准备让位给伯益。但禹死后,启利用已得的权势,杀死伯益,继承禹的位置。(实际上这是禹所导演的“父子相承”的一幕活剧。在尧和舜在位时,都是在选定接班人后,就开始让他做很多工作,一是锻炼他的能力,二是培养他在群众中的威信,所以尧死的舜能顺利接班、舜死后禹能顺利接班。但禹在位时,已经产生了阶级,部落联盟的首领(王)已经拥有很多特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产生了私心。禹虽然碍于禅让制不得不指定伯益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却不让伯益得到锻炼,不让伯益接管权力,从而使伯益在群众中没能树立起威信。禹却让自己的儿子启做很多事情,接管了很多权力,树立了威信。这就使启在禹死后能够利用武力消灭伯益和其他的反对派。)
“禹传子,家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让学生记住这个标志)
夏朝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1世纪
夏朝的建立者:启(讲启母石的故事)
都城:阳城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这说明夏朝已具国家的特征。)
夏朝人的粮食生产多了,除食用外,还用来酿酒。
他们已经青铜酒器和兵器。(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让学生看P21“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桀,是有名的暴君。(让学生重点记住)桀的暴政是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看书上P22第一段小字资料,增加对夏桀暴政的感性认识)
2、 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
讲商族的起源: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这个故事说明在契之前商族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契是商族的第一个男祖先。他生活在黄帝时期。)
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商,建都于亳。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商前期多次迁都。直到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到殷,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或殷商。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让学生看P22资料 P23“商统治区域示意图”)
3、 商朝经济的繁荣
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经济有很大发展。
1. 农业
1 大批奴隶集体耕作。用石制工具。(让学生看P24左上角插图)
2 粮食作物有粟、黍、麦、稻等。
2. 商朝的畜牧业也有发展
商王祭祀祖先,一次就杀掉成百上千头牲畜(说明有规模)。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驾车。
3. 商朝的手工业
1 青铜冶铸、制陶和玉石雕刻业,都有很大发展。
2 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点)让学生看P24司母戊鼎插图。增加感性认识。
4、 残酷的奴隶制度
商朝的奴隶主贵族生活奢侈,住在高大的宫殿里。他们还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准备死后继续享受。
商朝的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经常带着刑具干活。夜里,奴隶主用木枷把奴隶的双手锁起来。
每次祭祀祖先,奴隶主都要屠杀大量的奴隶做供品,叫作“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人殉”。(记住这两个名词)
让学生看P26“商朝奴隶带枷俑”和“河南安阳武官村商王大墓”插图。
小结:利用幻灯片进行小结。
作业:P26一、二题。练习册相应练习。
课后记;课本上关于“人殉”的叙述不完全,应给予补充。“奴隶主的妻妾,近侍,侍卫等人都要殉葬。”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3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1 2001-4-24
第12课 秦始皇统一六国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长平之战。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匈奴的崛起。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秦的疆域。
2. 思想认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历史结构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
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讲授新课
1、 秦灭六国
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东方六国更无力抗秦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都城咸阳。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让学生看P70李白的诗句和《秦灭六国顺序表》)
2、 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完成了统一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专制集权统治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2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政治上巩固统一的措施)
3、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从文化、经济上巩固统一)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不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让学生看P71插图)
秦始皇统一的措施:
1 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又出现隶书。)
2 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3 统一度量衡。
意义: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4、 焚书坑儒
(让学生阅读P71-72内容)讨论“怎样看待焚书坑儒?”
1 当时旧的思想意识,分邦建国的传统仍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反映了社会保守势力还有广泛市场,镇压敌对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以维护秦的统一和专制集权统治,则势在必行。
2 秦始皇采用焚书坑儒,极其粗暴野蛮地破坏文化的手段,来维护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5、 匈奴的崛起和秦长城的修建
看P72《匈奴骑兵铜像》、《公元前3世纪匈奴南下形势》
介绍匈奴的情况
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移民戍边。
为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介绍秦长城的情况(讲孟姜女的故事)(看P73《秦朝疆域》长城的位置、起止点)
6、 越族地区的开发
秦统一后,征服越族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50万人到那里戍守,为解决交通问题,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介绍灵渠的修建方法 梯级运河的滥觞)
7、 秦的疆域
讲清四至(看《秦朝疆域》图)。人口2000万,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小结:秦始皇的功绩不但是他统一全国,更在于他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作业:P741-3题
课后记: 秦 用 他 国 人
七 国 虎 争 天 下 , 莫 不 招 致 四 方 游 士 。 然 六 国 所 用 相 , 皆其 宗 族 及 国 人 , 如 齐 之 田 忌 , 田 婴 、 田 文 , 韩 之 公 仲 、 公 叔 ,赵 之 奉 阳 、 平 君 , 魏 王 至 以 太 子 为 相 。 独 秦 不 然 , 其 始 与之 谋 国 以 开 霸 业 者 , 魏 人 公 孙 鞅 也 。 其 他 若 楼 缓 赵 人 , 张 仪 、魏 冉 、 范 雎 皆 魏 人 , 蔡 泽 燕 人 , 吕 不 韦 韩 人 , 李 斯 楚 人 , 皆委 国 而 听 之 不 疑 , 卒 之 所 以 兼 天 下 者 , 诸 人 之 办 也 。 燕 昭 王任 郭 隗 、 剧 辛 、 乐 毅 , 几 灭 强 齐 , 辛 、 毅 皆 赵 人 也 。 楚 悼 王任 吴 起 为 相 , 诸 候 患 楚 之 强 , 盖 卫 人 也 。――《容斋随笔》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珊 Created by 国文成 2001-4-23
第3课 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禅让制。
2. 思想认识
1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
2 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是阶级和阶级压迫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
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
教学方法:讲解、练习。各种挂图和插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讲原始社会的分期,让学生看地图册P1表。然后讲什么是氏族?
氏族公社
为什么先有母系氏族后有父系氏族?
1、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 年代 距今约五六千年
河姆渡――长江流域 半坡――黄河流域
2. 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让学生看P14半坡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②弓箭的使用。羿射九日的故事反映出原始人对弓箭的崇拜。
③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水稻(河姆渡)、粟(半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④制陶业、纺织业
半坡彩陶。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2、 大汶口原始居民
1. 年代 距今约四五千年。
2. 生活情况
1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2 农耕已是主要的生产事业。
3 出现铜器。
4 黑陶和白陶。
5 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6 产生阶级。(生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
3、 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黄帝大战蚩尤。讲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小结:
提问:①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怎样生活的?
②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作业:P19 1-2题。
课后记:粟是一种叫狗尾草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培育而来的。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适宜人类生活(既不能太艰苦,也不能太优越)
原始的农业生产是粗放型的,刀耕火种或火种水耨,产量极其有限,但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PAGE
I
初一历史第一珊 Page I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1 2000年10月3日
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张骞两次通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年代及其历史意义。甘英出使大秦、我国和欧洲国家正式交往的年代。“丝绸之路”的含义。
2. 思想认识
1 张骞出使西域和班超进一步经营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打通了“丝绸之路”,进而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 张骞和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昭君出塞
导入新课 用幻灯片
讲授新课
1、 汉初的西域
要求学生记住西域的概念。介绍汉初西域的情况。
2、 张骞出使西域
先让学生阅读P108-110的内容、插图。
然后讲解张骞两次出使的情况。要求学生记住两次出使的年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
“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3、 丝绸之路
要求学生阅读P110-111内容。找出路线。(要求记住)
4、 班超经营西域
先让学生阅读P112-113内容。
记住三个时间: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116年,大秦遣使来汉。
让学生讲述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故事。
5、 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让学生阅读P113-114内容。
小结:
1. 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壮举。他俩历经艰难险阻,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打通了西域要道,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为巩固统一的我民族的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2.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业:P114 1-3题
课后记: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2 2001-4-24
第17课 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战争的条件。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窦固与窦宪两败北匈奴。
2. 思想认识
1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以元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
2 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3. 能力培养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进而认识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以培养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和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东汉豪强地主田庄有什么特点?
导入新课 用课前提示
讲授新课
1、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和白登之围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讲冒顿“鸣镝骑射”的故事)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困在平城白登。
白登之围后,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结匈奴采取攻势,几次派兵攻打匈奴。
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讲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冠军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3、 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提出和亲请求。宫女昭君自愿前往。(让学生看P106昭君出塞图)
讲昭君的故事。
杜甫诗: 千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翦伯赞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了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4、 东汉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进攻东汉边境。
东汉明帝时,派大将窦固等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对西域的统治。
和帝时,又派大将窦宪带兵攻打北匈奴。
5、 汉匈文化交流
阅读P107内容。
小结:汉和匈奴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汉匈两族人民互相融合发展,共同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业:P107 1-3题
课后记:
PAGE
2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2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1 2000年10月3日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思想领域的争论和宗教的传播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王充与《论衡》。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 思想认识
1 王充有力的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封建迷信思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 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的需要,所以当时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要讲清宗教麻痹人民的本质,同时讲清佛教和道教的流传,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①谁改进了造纸术?②华佗有什么贡献?
讲授新课
1、 王充
东汉时期迷信思想盛行。
讲秦始皇、汉武帝求仙的蠢事。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东汉王充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写有《论衡》一书,指出天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2、 佛教的东来
1. 佛教的起源
讲述。
2. 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3. 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4. 佛教的教义
1 轮回说
2 四谛说
3 八正道
5.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学方面:不少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佛经,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佛教还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词语等。(神魔小说会创作)禅宗的思想对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于佛教对文学创作命意遣词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如世界、无常、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相对、绝对、大千世界、清规戒律、一针见血等都是直接来自于佛教的词语。
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的传播,兴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艺术,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塔寺建筑。
在天文医学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十分突出。
3、 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年间在民间兴起。
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两个流派:太平道、五斗米道
(炼丹说)
对中国后世的影响。
小结:在思想领域,自古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思想的斗争,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
作业:P124 1-3题
课后记: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2 2001-2-9
第10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
――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及其“仁”的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贡献。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墨子、儒家孟子、法家韩非子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2. 思想认识
1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和名著对后世以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3. 能力培养
1 在教师指导下,思考“想一想,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继承”,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指导学生回答“想一想,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思考题,培养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如何把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政治思想讲得的通俗易懂,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几件事例。
导入新课 学生看课前提示
1、 思想家老子
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中。(讲老子的故事)
“一 章 道 ,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 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前 后 相 随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弗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知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冲 气 以 为 和 。
八 十 章 小 国 寡 民 。 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远 徙 。 虽有 舟 舆 , 无 所 乘 之 ; 虽 有 甲 兵 , 无 所 陈 之 。 使 民 复 结 绳 而 用之 。 甘 其 食 ,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乐 其 俗 。 邻 国 相 望 , 鸡 犬 之声 相 闻 , 民 至 老 死 , 不 相 往 来 。”――引自《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春秋时期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让学生看P59孔子行教像。(要求认识)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1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3 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
4 教育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要求学生背诵P59孔子语录。
3.孔子对文化事业的贡献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3、 百家争鸣
1.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墨家学派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互爱。
②儒家学派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主张实行“仁政”。
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
③法家学派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进步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他提出建立君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
思考题:想一想,哪家学说对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四、《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齐 孙武
书中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原则,提出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强调作战时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夫 未 战 而 庙 算 胜 者 , 得 算 多 也 ; 未 战 而 庙 算 不 胜 者 , 得算 少 也 。 多 算 胜 , 少 算 不 胜 , 而 况 于 无 算 乎 ! 吾 以 此 观 之 , 胜负 见 矣 。”
谋 攻 篇
孙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 全 国 为 上 , 破 国 次 之 ; 全 军 为 上 ,破 军 次 之 ; 全 旅 为 上 , 破 旅 次 之 ; 全 卒 为 上 , 破 卒 次 之 ; 全伍 为 上 , 破 伍 次 之 。 是 故 百 战 百 胜 , 非 善 之 善 者 也 ; 不 战 而屈 人 之 兵 , 善 之 善 者 也 。故 上 兵 伐 谋 , 其 次 伐 交 , 其 次 伐 兵 , 其 下 攻 城 。 攻 城 之法 为 不 得 已 。 修 橹 轒 輼 , 具 器 械 , 三 月 而 后 成 ; 距 闉 , 又 三月 而 后 已 。 将 不 胜 其 忿 , 而 蚁 附 之 , 杀 士 三 分 之 一 , 而 城 不拔 者 , 此 攻 之 灾 也 。 故 善 用 兵 者 , 屈 人 之 兵 而 非 战 也 , 拔 人之 城 而 非 攻 也 , 毁 人 之 国 而 非 久 也 , 必 以 全 争 于 天 下 , 故 兵不 顿 , 而 利 可 全 , 此 谋 攻 之 法 也 。故 用 兵 之 法 , 十 则 围 之 , 五 则 攻 之 , 倍 则 战 之 , 敌 则 能分 之 , 少 则 能 守 之 , 不 若 则 能 避 之 。 故 小 敌 之 坚 , 大 敌 之 擒也 。夫 将 者 , 国 之 辅 也 , 辅 周 则 国 必 强 , 辅 隙 则 国 必 弱 。故 君 之 所 以 患 于 军 者 三 : 不 知 军 之 不 可 以 进 而 谓 之 进 , 不知 军 之 不 可 以 退 而 谓 之 退 , 是 为 縻 军 ; 不 知 三 军 之 事 , 而 同三 军 之 政 者 , 则 军 士 疑 矣 ; 不 知 三 军 之 权 而 同 三 军 之 任 , 则军 士 惑 矣 。 三 军 既 惑 且 疑 , 则 诸 侯 之 难 至 矣 , 是 谓 乱 军 引 胜 。故 知 胜 有 五 : 知 可 以 战 与 不 可 以 战 者 胜 , 知 众 寡 之 用 者胜 , 上 下 同 欲 者 胜 , 以 虞 待 不 虞 者 胜 , 将 能 而 君 不 御 者 胜 。 此五 者 , 知 胜 之 道 也 。故 曰 : 知 彼 知 己 , 百 战 不 殆 ; 不 知 彼 而 知 己 , 一 胜 一 负 ;不 知 彼 , 不 知 己 , 每 战 必 殆 。
《孙膑兵法》,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所著。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繁荣局面。
作业:P62 1-3题
课后记:
PAGE
2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2 of 3初一历史第一册
第2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建安诗人及其代表人物;陶渊明的田园诗;南北方民歌的特点;书法、绘画的突出成就;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的融合,表现在文学上也独具特色,深刻反映出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2. 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3、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为什么说范缜是杰出的无神论思想家?
2.讲授新课
1、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
1.建安诗人 曹操父子 建安七子
曹操《蒿里行》 王粲《七哀诗》 蔡文姬《悲愤诗》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是陶渊明。
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辞》 散文《桃花源记》
2、 南北方的民歌
1. 南方民歌大部分是优美的抒情歌曲。
2. 北方民歌 鲜卑族的《敕勒歌》、叙事诗《木兰辞》
3、 大放光彩的书法艺术
1.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2. 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3. 东晋的王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大家。代表作《兰亭序》。“书圣”
4. 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书法艺术得到提倡。刻在石碑上的书法,尤为盛行,通称为“魏碑”。
4、 传神的绘画
佛教盛行,反映在绘画上,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东晋的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5、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山西大同 河南洛阳
小结:举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作业:看书。
课后记:讲诗词、书法要用艺术欣赏法去讲。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初一历史第一册 国文成 Page 1 2000年10月3日
第15课 东汉的统治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王莽改制。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后果。黄巾起义的准备和组织。
2. 思想认识
1 光武帝调整统治的措施,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3. 能力培养
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历史上有‘光武中兴’的说法?”“黄巾起义的特点是什么?”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导入新课 用课文第一段
讲授新课
1、 王莽改制
公元8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
王莽即位后,朝廷经济改革,以求解决社会矛盾,历史上称为“王莽改制”。改制失败,政局更加动荡不安,终于导致了绿林、赤眉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补充讲一下王莽改制的内容)
2、 光武中兴
公元25年,刘秀即皇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光武帝。
为缓和社会矛盾,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大批沦为奴婢的人获得自由。他还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户口也增加了,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光武中兴”。(让学生明确概念)
又过几十年,到东汉和帝时,人口和垦田数都大大增加,几乎赶上西汉最高水平。
3、 外戚和宦官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日益黑暗。外戚和宦官是封建地主阶级中最腐朽的势力。(让学生看书上的资料,并补充一些东西)
4、 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灾荒连年。河北巨鹿人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他借传教宣传和组织群众。公元184年,张角领导农民几十万人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小结: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形成了封建军事割据。
作业:P92 1-3题
课后记:
PAGE
1
初一历史第一册 Page 1 o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