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3-25 08: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人教版《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七课《大变革时代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大变革时代》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七课。既是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发展的结果,又为第
十课《秦王扫六合》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
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特制定本课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2、使学生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
3、使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 :
1、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
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画都江堰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讲故事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德育目标 :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
能使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
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
成。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
史作用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演变过程,它是社
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
教材中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
会形成了。这样的交待,使学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
因此,这是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政治
制度、社会主要矛盾,到了奴隶社会后期,随着土地的
私有化,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主要矛盾也在悄悄地发生
变化,奴隶社会也慢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但是,七年
级学生理解生产力推动社会制度的改变难度较大。
【教学方法】
1、问题讨论式:以提问置疑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师生
讨论,逐一解决问题。
2、图示归纳法: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可用此法。
3、讲授法
【学法指导】
1、注意前后联系。学习本课,应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纷
争”和“大变革时代”两课的内容联系起
来进行分析,注意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
过程中从量到质的变化。初步理解生产力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指导学生对商鞅变法每一具体措施
和现象的分析,以便抓住商鞅变法
的本质。
3、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让学生导演“立木取信”的故事后,教师提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
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
化的“大变革时代”,由此导入新课.
讲解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提出问题,学生看图片、阅读课文引发思考,师生共同讨论、总
结,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知道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
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二、著名的都江堰

1、教师运用图片介绍都江堰概况
2、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叙述画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
意图》,进一步了解都江堰防洪灌溉原理。
使学生了解都江堰防洪灌溉原理, 从中体会到中国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
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三、商鞅变法

1、商鞅生平
安排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由学生讲述商鞅生平和商
鞅舌战守旧派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
背景、目的及经过,增强课堂生动性、趣味性,调
动学生积极性。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提问题,学生看书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并逐项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奖励生产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赐宅,
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设置31个县,县设县令。
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分四人小组讨论
(1) 商鞅变法对劳动者的积极性或军队战斗力会产
生怎样影响?
(2)商鞅变法对增强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
(3)商鞅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
(4)商鞅变法的效果如何?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逐项分析出商鞅变法
的历史作用。通过图示,加深学生的理解。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制度奖励生产经济发展 国富奖励耕战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兵强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确立封
建制度
为统一
全国奠
定基础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
了?为什么?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土地利用率提高 (商鞅变法) 封建社会取
及兴修水利 农作物产量提高 社会变革 代奴隶社会

生产力发展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根本原因4、封建社会的形成【板书设计】
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二、著名的都江堰
三、商鞅变法
1、商鞅生平
2、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内容 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制度 建立封
建制度
奖励生产 经济发展 国富 为统一
全国奠
奖励耕战 定基础
奖励军功 增强军队战斗力 兵强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司吏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

3、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商鞅变法代表了哪一个阶级强烈的政治要求:
A 旧贵族 B 新兴地主阶级
C 奴隶主贵族 D 各国诸候


二、问答题: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欢迎指导
再见
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春秋战国时期文献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战国时期规模较大的冶铁场,工匠多达数百人。想一想:
1、铁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又在什么时
候推广?
2、铁农具为什么能得到较快推广?
想一想: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牛耕
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对农业生产方面
起什么作用?
都江堰由都江 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外江是正流,可排洪通航;内江供灌溉,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当内江水流过大时,江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都江堰能灌溉农田300万亩。离堆宝瓶口内江外江飞沙堰都江鱼嘴商 鞅 变 法商鞅生平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封建社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