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课时 1 课 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等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孔子)。
放幻灯片。
讲述: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时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周游列国,传自己的政治主张。14年后回到鲁国,专门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传播工作,五年后逝世。
一、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仁”“爱人”“为政以德”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其他的一些主张,例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一个人如果想成就自己,那就要先承认他人,一个人如果想行事方便,就要先给他人方便。 说白了就是要处处给自己留后路、铺人脉,这样才能得偿心愿。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苛政猛于虎”
(相关知识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
(学生阅读)P44页“文献资料栏”孔子的三段话,“动脑筋”:
孔子这三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他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结合语文课文《论语》,孔子的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在文化方面,孔子做出了哪些贡献?
整理的古籍有哪些?《诗经》、《尚书》 编了哪本书?《春秋》
他的言行都记录在哪本书里呢?《论语》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片段,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耕田种菜,孔子认为学习哪些知识是没有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主张未必都是正确的。
2、指导学生读47页“自由阅读卡”,讨论回答:“‘曲阜三孔’中,哪一项是纪念孔子用的?哪一项是孔氏家族的墓地?哪一项是专门给孔子后代居住的房屋?这说明孔子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孔庙,孔林,孔府,他在我国古代备受尊崇。)
(小结) 后来,孔子的学法成为封建文化的传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在今天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
(知识应用):我们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话,可以主要查阅哪些古籍? 《论语》
儒家经典有哪些?
(小知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我们学习了孔子,那你认为怎样评价孔子才合理?
(他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反对苛政、兴办教育,具有进步作用。但是,他主张恢复旧制度、轻视耕田种菜,显然是错误的。)
导入下一问题:过渡设问:除了孔子之外,当时还有哪些思想家呢?
拿出词典,查阅“三教九流”的含义。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首先来看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的创始人—老子
二、思想家老子:
1、播放幻灯片,老子
(简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2、(阅读讨论)P45,动脑筋
1、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软的东西未必短暂,柔可以克刚。这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是否有用?
(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转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经过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3、 请你举例说明上面几种现象。(最好能联系自身经历过的事情来说明)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的学说基本上都记录在《道德经》里
(归纳):老子的辨证思想——对立与变化的观点。
思想: 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借助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来解决问题。“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2、朴素的辩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
(过渡)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花齐放、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一时代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思想
孔子和老子都属于春秋晚期的代表人物……著作、主要思想(见下)
三、百家争鸣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况。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 要 思 想
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
孟子 战国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荀子 战国 荀子 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庄子 战国 《庄子》 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 战国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2、(阅读思考回答⑴⑵⑶⑷⑸⑹)
⑴战国时期有哪几家著名的学派?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2)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他希望人们和平相处,团结友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侵略战争。
(3)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两个?(孟子、荀子)
其中哪一个主张保护环境?(孟子)
(小结)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思想主张: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它。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
(4)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是哪一个?(庄子)
其中哪一个的主张与荀子相反?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小调查):你读过《庄子》这本书么,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释〗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吐故纳新 ( tǔ gù nà xīn )
解 释 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吸收新的,不断更新。
贻笑大方 yí xiào dà fāng
〖解释〗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留下笑柄让内行的笑话!也就是讲.在内行面前不要讲外行话,以免贻笑大方
〖出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出 处 先秦·庄周 ( http: / / baike. / view / 3429.htm" \t "_blank )《庄子 ( http: / / baike. / view / 2760.htm" \t "_blank )·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邯郸学步 hán dān xué bù
【解 释】 邯郸:地名,在河北省;步:步伐。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出 处】 1、庄周《庄子·秋水》
(5)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是谁?(韩非)
这时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一个?(秦)
秦国国君为什么最赏识韩非的主张?
(秦国想要灭掉其他六国,必须通过改革、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来增强力量。)
简介韩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
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
一书,这些文章为秦王嬴政读到,极为赞赏。当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时,李斯妒忌
其才能,加以陷害,韩非逼迫服毒自杀。
韩非子的思想: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只有实行严刑重罚,统治才能巩固
(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6)春秋晚期的“兵家鼻祖”是谁 (孙武)
战国时期反对空谈主义的军事家是谁?(孙膑)
其中与成语“围魏救赵”有直接关系的是谁?(孙膑)
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哪本?《孙子兵法》
你能给大家介绍《孙子兵法》中有哪些著名的观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十击一,以众击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不战而屈人之兵”……
3、组织学生按46页“活动与探究1”:
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关于事物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的观点;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主张;韩非的法制思想等)
4、 本课小结: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大的社会变革促使那些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主张。当历史的车轮由滚滚前进的时候,科学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思想、军事、科技、文字各个领域英才辈出
(迁移应用):
1、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法?为什么?
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3、如果你是一国之君,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学校、班级
板书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二、思想家老子:
三、百家争鸣
课后作业
预习新课 做练习册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