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讲学稿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讲授新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2)、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3)、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4)、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和亲政策:问题:
(1)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 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 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和亲政策效果如何? 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三、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总结提问: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赞普 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国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①卫青 ②霍去病 ③窦宪 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二、材料分析题
7.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后总结:
初一的学生比较活泼,喜欢举手回答问题,表现自己。本节课,自我感觉运用这种方法较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较明显。但是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的人次较少,这方面需要激励培养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才能创新,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