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1.西汉初年,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这表明当时经济 ,到处一片 景象。面对这种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包括: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 、 和 负担,注重发展 ;奖励努力 的农民,关心 ;提倡 ,以身作则;重视 。出现了 的盛世局面。
1.萧条 荒凉 徭役 兵役 赋税 农业生产 耕作 农桑 节俭 “以德化民” 文景之治
2.汉武帝雄才大略,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政治上允许诸侯王建立 ,削弱 势力。思想文化上实行“ ”;推行 教育,兴办 。西汉王朝在 、 、 和 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 时期。
2.小诸侯国 王国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 太学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全盛
3.公元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公元 年,刘秀称帝,定都 ,史称 。 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 ”。
3.9 25 洛阳 东汉 光武中兴
例 1。读下面材料可知,当年董仲舒晚年辞官在家著书,朝廷仍不断遣使向他请教。在董仲舒死后,一次武帝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称“下马陵”。
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谈谈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
(2)从这两件事你对汉武帝有何看法?它对现代有何启示?
点拨:解答此题可结合汉武帝的人才观以点带面,由古到今进行说明。从对董仲舒的器重联系到对其他人才的重用,如卫青、主父偃、霍去病等。今天强国可借鉴古代兴汉的人才政策。
答案:(1)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这两件事都反映了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与敬仰。
两件事反映了汉武帝对人才的珍惜与尊重。武帝即位后,就下诏令各郡县推荐人才讲亲自命题考察。董仲舒等一批人才就是这样发现的。出身贫寒的主父偃也得到了破格提拔,甚至一年竟将他升官四次。出身奴仆的卫青,做了大将军,都说明汉武帝的英明。
(2)像汉武帝这样尊敬人才、爱惜人才的观念,在今天应当效仿。培养人才、广招人才虽然已成为一种风尚,但在使用人才上还有不少问题。如不重视人才,重庸才、重阿谀逢迎之“才”的人也大有人在。与古人比相差太大了。
1.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A )
A.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全部统一于中央,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B.只是加强对国家边疆的统一
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王国不再与中央作对
D.革除秦朝的一切弊病,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
例2.小龙说:“秦始皇是焚书坑儒,而汉武帝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两个皇帝的措施是相反的,所以目的也是相反的。”
你同意小龙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做法的确是相反的。但是,作为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措施的出发点应当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答案:小龙的观点不完全正确。从表面上看,秦始皇对儒家学说是禁止,汉武帝则是尊崇儒家学说,两人对儒家的态度是相反的,但是两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这一点上两人是相同的。
2.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家教育,必须到( A)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董仲舒
请回答:
(1)史学家郭沫若的这句话指的是哪一事件?
(2)如何评价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
点拨:此题考查比较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尊儒术兴太学”。在对举措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作答。
答案:(1)焚书坑儒。(2)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来的,被汉武帝采纳。第二,这一思想在当时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三,这一思想提出以后,所造成的儒家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3)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是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
3.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和汉武并称,这主要是因为( B )
A.二人都是暴君
B.二人都是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C.一人坑儒,一人尊儒
D.二人死后陪葬的物品都很多
练习
1.汉高祖提出:“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怎能还在马上治天下呢?这句话告诫当时的统治者(C)
A.秦朝的统治被推翻
B.必须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C.尽快停止战争,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
D.大力分封同姓人做诸侯王
2.关于“文景之治”出观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吸取秦亡教训
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3.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而西汉时期提出“以德化民”在( B )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4.西汉鼎盛时期出现在谁的统治时期(C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5.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D )
A.大学 B.儒家 C.郡国学 D.太学
6.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目的是( A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行儒学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窒息学术空气
7.(2006年,河北)下列政策不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C )
A.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B.颁布“推恩令”
C.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诛钱
8.我国历史上唯一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 B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9.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9.汉武帝通过两项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一是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这样,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同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
10.(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帝即住时,只有16岁,年轻有为。他下诏,令每个郡县推荐人才,由他亲自出题。通过考察,武帝发现了像董仲舒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对出身低微的人,他也能破格录用。如出身贫寒的主父偃,长期怀才不遇,后来受武帝赏识,立即任他为官,一年内竟将他四次升官。又如,出身于奴仆的卫青,做到了大将军。
请回答: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跟他个人的雄才大略有关吗?
(2)今天,我国进入了21世纪,国家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汉武帝的做法对今天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
10.(l)有关。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完成大~统的主观因素。(2)提示:从国家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个人要勤奋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做贡献方面谈即可。
11.(探究题)观察下图《汉墓出土陪葬陶制牛车》:
请回答:
(1)它说明了西汉初年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种社会现象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果如何?
11.(l)说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牲畜奇缺,连马匹都很少。(2)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叹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12.(创新题)
“强项令”董宣
董宣,字少平,东汉陈留 人(属今河南省)。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任洛阳令。董宣清廉从政,除强铲霸,为民除害,被誉为“强项令”。
因为洛阳是东汉都城,住着许多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他们中有些人仗势横行,欺压百姓。光武帝刘秀的大姐湖阳公主的家奴(赶车的),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之后,躲进公主府中,妄想逃脱制裁。
为了捉拿这个家奴,董宣费尽周折,探明湖阳公主外出的具体时间,便在洛阳城门外等候。当公主车至,董宣立即逮捕了赶车的家奴,并将其斩首。光武帝刘秀大怒,命人抓来董宣问斩。董宣说:“让我说完一句话而后死。”刘秀问:“你还想说什么?”董宣大声说道:“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平?臣请自杀。”
刘秀听了气消了一半。董宣说罢,向宫殿的柱子撞去,刘秀令侍卫将董宣抱住。为了给公主一个面子,刘秀让董宣向公主叩头道歉,董宣认为自己没错,拒不叩头。刘秀让侍卫强按董宣的头,董宣硬挺,不肯低头。刘秀说:“真是个‘强项令’!”心里不由得赞赏董宣,便饶了他,还让董宣“诣太宫赐食”。董宣将饭菜吃光,把饭碗菜盆口朝下扣在桌上。侍卫急忙报告刘秀,刘秀不解,即传董宣问话,董宣说:“臣食不敢遗余,如奉职不敢遗力。”刘秀深为感动,又赐董宣 30万钱,董宣将赏钱全部分给下属。从此董宣更加认真地执法,美名传遍全国。
今天,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强项令”董宣的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12.提示:从党员干部要清正廉洁、公正执法、依法办事等方面谈即可。
13.(开放题)假如你是一名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西汉王朝采访汉武帝的记者,你可以向汉武帝提两个问题来了解西汉的大一统格局,请你设计两个问题。
(1)问题一:
(2)问题二:
13.你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与大一统有关。如,问题一:访问您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思想上的统治?问题二:陛下,访问您是如何解决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的?问题三:尊敬的陛下,访问您又是如何解决匈奴问题的?
14.(2070年,四川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官员们给皇帝上书,都用布包着,叫书案。时间长了,书囊存了很多,文帝舍不得丢弃,于是就命人把这些五颜六色的书囊拼凑起来做了一件帏帐,挂在宫殿里。一天,大臣们看到帏帐,便对文帝说:“陛下,国库里有那么多的绸缎,为什么要用这些书囊作帏帐,这不有损皇帝的体面吗?”文帝答道:“这件帏账虽不好看,但不是一样能用吗?况且又节省了财物,不是很好吗?”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王,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文帝具有怎样的品质?你对此有何感受?
(2)从材料二中得知,他非常重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一下,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当时实际说一下,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些做法带来怎样的结果?
14.(1)品质:节俭。感受:勤俭节约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应学习文帝,思江山来之不易,惜民力劳作辛苦。(2)发展农业。措施:①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②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3)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汉初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不得不吸取秦亡教训,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结果:出现了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