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0-26 08: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自古以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 、 。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 。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 的进步; 的出现; 和 桑麻的普遍种植。
1.汉武帝 东汉明帝 王景 耕犁 耧车 水稻 小麦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 ,而且 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2.提花机 染色
3.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 ,发明了 ,比欧洲早 年。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 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汉代还发明了 制作方法。
3.杜诗 水排 一千多 铁制 钢材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 和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 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称东西二京。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市”。
4.铸币机 盐铁经营权 五铢钱 长安 洛阳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二 夫农,天下之根本也。
请回答:
(1)这两段话是谁说的?其中心意思是什么?
(2)基于这种认识,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试举例说明。
点拨:此题是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及通过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懂材料意思,确定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其次是回归课本内容,找出相关的知识作答。
答案:(1)两段话分别是汉景帝与汉文帝所言。其中心意思是农业是无下的根本。(2)基于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汉代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如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汉武帝、东汉明帝时都治理了黄河,再就是改进了农具。
1.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的皇帝是(B )
A.汉高祖B.汉武帝 C.汉文帝D.汉景帝
例2.西汉初期币制混乱,铸币权不统一,中央政府、诸侯国都有权铸币。汉武帝元狩四年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取消诸侯国的铸币权,钱币由国家统一铸造。
(l)汉武帝下令统~铸造的货币是什么?
(2)有人认为,汉武帝取消诸侯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有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点拨:可回忆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诸侯国有铸币权,经济上具有独立性。因此废除诸侯国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可以从经济上打击诸侯国的势力。
答案:(1)五诛钱。(2)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之后,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诸侯国的经济实力被削弱,使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得到了经济上的保证。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
2.小董家中收藏一枚圆形方孔钱,请你替小董判断一下它最早铸于什么时期( A )
A.战国时期B.西周时期 C.秦始皇时期D.汉武帝时期
例3.两汉时期社会经济能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②生产技术得到改进 ③商业发展繁荣 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点拨:社会环境、生产技术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则是社会经济的一部分,而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不会影响到社会经济。
3.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规模宏大,非常繁华,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其繁华的根
本原因在于(D )
A.城市人口多,如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
B.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C.其街道宽阔笔直,长安城内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D.两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练习
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B )
A.反击匈奴 B.治理黄河 C.提倡节俭 D.弘扬佛法
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C )
A.温室栽培蔬菜 B.发明耧车
C.发明水排 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3.(2007年,湖南模拟)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是( C )
A.简车 B.翻车 C.耧车 D.水排
4.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两汉经济的发展。水排的发明主要用于( B )
A.农业B.冶铁业C.冶钢业D.丝织业
5.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钢材的国家,其时间大概是 ( C )
A.春秋战国 B.秦朝 C.汉朝 D.三国时期
6.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得最多的钱币是( C )
A.圆形方孔钱 B.刀形币 C.五诛钱 D.银元
7.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 )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兴办太学 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8.在西汉的都城长安城内,有被叫做“市”的地方,这是专门的( C )
A.文化区 B.生活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9.汉朝时,被人们称作东西二京的是( C )
A.咸阳、临淄 B.临淄、洛阳
C.洛阳、长安 D.咸阳、长安
10.根据课本内容,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填写下列表格。
10.
类别 主要成就
农业 兴修水利 汉武帝亲临治河工地,80多年,黄河下游未发生大水灾,汉明帝命令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有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新型播种工具
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 北方普遍种植小麦,南方多种水稻,桑麻已广泛种植
手工业 丝织业 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冶铁业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商业与城市 城市 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称“东西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长安有人口50万,洛阳有人口百万以上。
商业 长安城里有专门商业区,叫“市”
11.阅读下列材料:
考古学者在西汉都城长安遗址,曾发掘一座建于汉高祖时期而在王莽末年毁于兵火的武库,出土了大量铁制的刀、剑、矛和斧等,仅铁煤一种就达一万余件,还有锈结成块的铁盔甲;而青铜兵器极少,主要是煤,其数量只有出土铁做的十分之一左右。
请回答:
(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1.(1)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2)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炼质量。
12.(探究题)欧洲人很早就把中国称为“赛里斯”,是“丝绸之国”的意思。汉代的丝绸名扬天下,下图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件衣服,它的重量不到一两。
(1)你知道这件稀世珍宝叫什么吗?
(2)当时能够制作这样精美服装的原因是什么?
12.(1)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衣。(2)汉代的丝织业已经使用提花机,而且染色的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不仅为国内各族人民喜爱,也为外国人叹服。
13.(创新题)阅读下列短文:
黄河从大禹脚下流到我们这里,也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多少次黄河泛滥,无数次黄河改道,使人民尝尽了苦头。但是在这同时,黄河也锻炼、培养了人民坚忍不拔的性格,同黄河进行了数不清的搏斗。这唤起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黄河涛声,记录着两岸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种种英雄业绩。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千百年来,黄河两岸总是水灾接着旱灾,旱灾接着水灾,人民既怕黄河又离不开黄河,心里总有一个良好的愿望—一什么时候这滔滔黄河水,才能为人民造福呢?
想一想:从大禹治水到两汉时期黄河的治理,留给我们哪些启示?
13.提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要保护黄河,爱护黄河,要与黄河和谐共处;我们要科学地、合理地治理、开发黄河,同破坏黄河的行为做斗争。(意思表达相近即可。)
14.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平面图,请你想一想:
(1)城里的“东市”和“西市”是( )
A.居住区 B.文化娱乐区
C.政府办公地区 D.商业区
(2)东市、西市为什么被安排在城的西北角?又为什么要用墙围起来?
14.(1)D(2)汉朝实行抑商政策,所以长安的东、西两市不设在城中心,而设在西北角,并用墙围起来,以便于官府的控制和管理。
15.汉武帝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加上他奢侈迷信,重用酷吏,人民处境越来越差。武帝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宣布停止征战,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从此,汉武帝将注意力集中到恢复民力、发展农耕上,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过去了。所以史书记载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对此你怎么看?课下搜集有关秦汉的历史资料,对汉武帝做出评价。
15.点拨;汉武帝是历史上的明君,在历史_L做出了较大贡献,功不可没,但这不能掩盖他的过失。因此,对他的评价应一分为二、功过分明、全面客观公正。
答案:汉武帝连年征战,奢侈迷信,施用酷刑,重用醋束,以致爆发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这与秦末统治相似,所以汉武帝有“亡秦立夫”。但汉武帝认识到统治危机,承认过失,停止暴政,采取措施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使统治稳定,所以“无亡案之祸”。评价:汉武帝统治前期,残暴奢侈,暴露出封建皇帝专制统治的弊端。但他及时改正,为稳定统治采取措施,调整统治政策,说明他能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总之,汉武帝统治时期,功大于过,是一位明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