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学案与同步训练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学案与同步训练设计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1-01 23: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的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我们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齐、争霸体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军事特点。两国都通过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齐国凭借政治威势,晋国凭借军事胜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战国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决定战争胜负,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对阵双方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战争的残酷性尽显。对比分析齐桓公称霸和秦赵长平之战,上述特点明显。教材弱化了对战国兼并战争历史作用的分析。但从教材“有些诸侯中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我们要分析理解。
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形成春秋争霸大国和战国七雄的时空观。在教师的提示下,尽可能由学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并存的特点。
2. 吴越争霸,特别是舔尝苦胆的故事,学生较熟悉,可由学生自学或讲述。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年代久远,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也增添了许多虚构的成分。培养学生从传说和故事中探究历史真实的科学精神。
3.“围魏救赵”内容设计成学生活动。教师可提供与这场战事相关的政治、军事和地理方位因素,由学生分小组设计出多种救赵方案,介绍方案特点,评价优劣,在比较鉴别中认识国魏救赵战例的典型意义,认识军事谋略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参照附图)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2.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最北达到( )
  A.长江流域  B.渭水流域  C.淮河流域  D.黄河流域
3.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4.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 )
  A.齐  B.晋  C.楚  D.燕
5.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①管仲改革 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6.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成语“朝秦暮楚”有关的是( )
  A.围魏救赵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合纵”“连横”
7.战国时期,都城分别在今湖北荆州和北京的是
  ①齐②楚③韩④燕⑤赵(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8.下列哪一战役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二、材料分析题
9.“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三、问答题
10.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