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学案与同步训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学案与同步训练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1-01 23: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子目。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 的必然结果。
大一统
1.原因 {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 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 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3.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我们接触几段简短易懂的古文史料,读懂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学完后,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和图示小结,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202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206年
2.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3.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A.秦亡教训  B.文治天下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4.汉高祖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复员生产  B.发还逃亡者田宅 
  C.释放奴婢为平民  D.定田租三十税一
5.汉高祖时期的田租是( )
  A.十税一  B.十五税一  C.三十税一  D.收获物的 2/3
6.连续12年全免田租的西汉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 )
  A.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B.平定七国之乱
  C.让士兵复员生产   D.主张以农为本
8.平定“七国之乱”,使汉朝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统治者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二、材料分析题
9.(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阅读材料回答:
1 这段话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
  ②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③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
  三、问答题
10.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