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2-31 20: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能够列举出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杰出成就。知道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字体,了解我国先秦汉字的演变。了解先秦天文、历法和医学的主要成就。知道屈原,了解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竞赛等方法,了解汉字字形的演变,熟悉汉字本身的历史。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附: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骨文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参见优秀课件栏目)
教学结构和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做一个传话的游戏,大家愿不愿意?(分别附耳告诉两组的第一名同学传话的内容:1.咬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2.河边有座窑,窑里有个槽,槽里装满桃。)总结比赛结果:我们已经用实践证明了什么事仅靠口耳相传肯定会出现偏差,所以后来我们的祖先就采用结绳记事,刻画一些简单的符号等办法来记载历史,直到发明了文字。有了文字,人类就跨进了文明时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两组同学传话,其它组同学负责监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从实践中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
一、文字的演变因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所以建议召开一个中华文化的博览会。由学生担当会场的解说员,负责给来参观的中外游客进行讲解。书写板书,展示文字的演变过程及时间。作为拓展学生视野,简单介绍世界上其他的象形文字。[演示各种象形文字的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文字与甲骨文的异同点。强调文字演变的过程:以“马”字为例,让学生观察文字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出示甲骨文的“龙”和“众”字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字。出示十二属相的甲骨文,让学生玩一个猜字游戏。 各组以教科书和查找的课外资料为基础,讨论交流,积极准备第一展厅“文字的演变”的解说词。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各组代表先介绍文字的演变的顺序是从商朝出现的甲骨文发展为商周的金文或铭文,再到西周的大篆。接着讲解跟甲骨文有关的故事,到黑板前书写各种甲骨文说明它是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观察得出结论文字由具体变得抽象了。线条更柔和了,由此认识到文字的演变既包括字体的改变也包括书写工具的改变。积极参与,气氛热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或写或画,踊跃发言,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同时悟出了一个道理:文字的产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字的演变更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名医扁鹊说明来这里参观的还有一些外国游客,大家不妨也可用英语把我们祖国的中医学介绍一下。另外,《扁鹊见蔡桓公》这件事故事性很强,哪位同学想表演可自动组成小组,编排一下。看了这个故事,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积极准备,并能用中英文讲解扁鹊的故事,及主要成就。锻炼了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喜欢表演的同学自主安排角色,设计台词,到台前表演了《扁鹊见蔡桓公》,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对扁鹊的高超医术加深了了解。 不要讳疾忌医,要克服小毛病,不要等坏习惯养成了再去改等等。把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发挥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三、钟鼓之乐这一展厅涉及到专门的音乐知识,大家知道哪些有关编钟方面的问题,来说一说。那么今天我们先把主要问题先解决一下,剩下的放到课后去解决。先来一起充充电,看一段视频。[演示《地下乐宫曾侯乙墓》]编钟是我们老祖先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它至今在音乐史上都占据着霸主的地位。那么同学们看了,听了之后,是不是也想搞一些发明创造呢?上节课经老师提醒后,听说已经有同学制出了水瓶编钟和其它的乐器了,现在就有请我们班的乐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观看视频,总结对编钟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主自豪感和成就感。乐队用自制乐器:水瓶编钟、装进沙子的饮料瓶、插进木棍的易拉罐、塑料桶盖和脸盆等表演《龙的传人》。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自主发言,总结收获,畅谈感想。
四、天文、历法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记录发生在夏朝。商朝甲骨文中所记载的日、月食经证实都很可靠。西周末年出现了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还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演示日食的动画]提问:说说你了解的闰月和闰年?“闰月”问题。目前见到中国最早的历法是保存在甲骨文中的商朝历法,它是一种阴阳合历。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个朔望月,它的长度是29.530588日,所以商朝人把大月定为30天,小月为29天。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是365.242216日,称为一回归年。同时考虑月亮和太阳的运动,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作为制历的基本周期,称作阴阳合历。但是12个朔望月比一个回归年少11天。为了调整两者的差距,在19个阴历年里加7个闰月,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这样就使19个阴历、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了。这是我们祖先的一个巧妙发明。提问:有没有人可以背出二十四节气歌?谁可以说说一些节气的意义?利用课件间中的万年历观察本月有哪些节气,说说这些节气代表的含义。24个节气。它是我国传统历法的三要素(即朔、闰、节气)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创。由于24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运动中的24个大体固定位置,反映了气候寒暖的变化,所以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至今我国民间仍然沿用它来掌握农时,指导耕作。最后大家一起朗读《二十四节气歌》,建议大家背过。
五、屈原和端午节1.应粗略介绍一下屈原的生平;师生共同归纳出《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即它是屈原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的代表作。《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诗中愤怒谴责王室的昏庸和贵族的腐败,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作品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感情澎湃激越,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2.[演示《离骚》其中三句],请同学朗读,师生共同体会其中的含义。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学完了,现在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今天都有什么收获?或者你今后有什么打算?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以及它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我非常希望这个文明的火种能够传承下去,在你们的手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课后练习:学生小组互相出题、测试。
板书一、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商朝) (商周) (西周)二、名医扁鹊三、钟鼓之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