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水平 了解 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掌握 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判断推理 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联想归纳 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思考比较 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看图分析 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民族情感 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识 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6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6-7页正文 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6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观看第10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9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7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3.对比7页《干栏式房屋》图和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
接着读第6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第9页“练一练”与第7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
5.第10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6.第10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8—9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2.按第8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
3.按第8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1.《原始的农耕生活》讲到了三种代表。其中, 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种植 的国家。(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别是 、 、 。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 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约七千年、约五六千年、约四五千年、黄河)
3.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活动区域 原始农耕(工具、作物)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 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磨制石器、骨耜、种植水稻 住房下面饲养牲畜 盖屋挖井、制陶、玉、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 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黄河中游) 磨制石器、木制耒耜、石刀、种粟和蔬菜 可能养猪 制彩陶、纺织、制衣
大汶口原始居民 约四五千年 山东泰安(黄河下游) 磨制石镰、石锄 制黑陶、白陶
4.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华夏之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