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2-31 20: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使用纸之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不适合于大量使用。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不仅解决了上述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2)地动仪。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候,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人们的恐惧。张衡却不信鬼神,制造了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告诉了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本课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以电脑课件演示造纸术传播图、地动仪的工作情况,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张仲景和华伦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结构和过程
新课导入:秦汉时期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共440年,历经秦、西汉、新、东汉。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这都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
请一位同学讲述引言中的故事,告诉大家上述问题的答案。
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演示纸同其他书写材料优缺点对比,停在汉纸)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演示纸的改进)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幕。(演示蔡伦像、汉代造纸过程)
造纸术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纸术传播图)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组织学生做小实验:由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布(或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片),用毛笔在上面每人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纸写同一句唐诗。实验结束后,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全书分九章,故称《九章算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下面我们看一下大科学家张衡。(演示张衡像)
请一名学生介绍张衡的生平
(教师根据情况做补充)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宣扬神学迷信的人就应运而生。张衡是科学家,他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终于制造了地动仪,我们也应学习用科学的方法看待、分析身边的事物,树立科学的观点。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运行的浑天仪,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惯性原理,哪边发生地震中间的都柱就倒向哪边。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车时有这样的感受,当汽车启动时,我们倒向后边;当汽车刹车时,我们倒向前边,这就是惯性现象。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同等的地动仪早1700多年。张衡除制造地动仪、浑天仪外,还在文学、史学、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们应称其为伟大的科学家。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
地动仪有什么价值?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地动仪能测出千里之外的地震方向,这就等于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华佗和张仲景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华佗、张仲景有关的故事,课上由2~3人讲述,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大家要注重掌握有哪些发明创造、有哪些人物、他(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活动】出一期历史小报,归纳概括出本课所涉及的秦汉时期重要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可穿插有趣小故事。
板书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从竹木简到纸的发明
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
3.造纸的外传及其伟大意义
二、《九章算术》
1.《九章算术》东汉
2.地动仪的发明张衡
三、华佗和张仲景
1.华佗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
2.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