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2-31 20: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通过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象秦始皇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威武雄姿,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
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
通过观看有关秦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描述和想象陵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
通过小组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通过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
通过秦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时间、《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体例、秦陵兵马俑艺术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科学对待宗教。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结合有趣史料讲解、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小组讨论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7课。
板书[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河南洛阳白马寺有一副对联,写的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那么那位同学知道这副对联写的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吧,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他永远还是逃不出一个人的掌心,是谁呢?
对,是如来佛祖。那么这副对联写的就是他。同学们,我们中国从来都没有什么佛,为什么这个时候出现了佛呢?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又有哪些基本的教义呢?
[一、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1.佛教的传入]
问:佛教起源于什么地方
回答:起源于古印度。
问: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回答: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引导学生看图《佛教东来路线图》)
问:你知道白马驮经的故事吗?为什么要修建白马寺?
回答:汉明帝派使者西行去求佛法,从古印度请来两位高僧,并用白马驮回许多经书,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后来汉明帝在洛阳西门外为高僧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材料]在古代,印度不是国名,而是表示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地理名称,它的范围远远超出现在的印度领土,包括了当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在内。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在西汉末年,传入的路线是印度→中亚(即西域)→中国。
《河南洛阳白马寺》和最早来华的两位僧人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郊,距城12公里,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据传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一说十年,公元67年)派蔡、秦景等赴天竺求佛法,后携中天竺僧摄摩腾、竺法兰归国,遂于洛阳雍门外3里御道之南创建此寺,加以安置。白马寺的名称当是后起的。据说原寺是仿照印度园精舍的样式建造的,今已不存。现在寺内的建筑、雕塑、碑刻等多系明、清遗物。寺门两旁有传为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的墓。
问:佛教为什么会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回答:1.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贵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庙,有人还翻译佛经。这说明佛教受到了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2.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这说明,佛教同一切宗教一样,是麻醉人民的鸦片。3.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扶持之下,东汉末年,佛教便在我国逐渐流传起来。4.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后,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岁月,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问: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发放材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不少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佛经,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新的意境、新的文体词语等。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等激发了神魔小说创作的热潮,汉末“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禅宗的思想,对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演述佛事的变文的出现,推动了后来的平话、小说和戏曲几种文学体裁的发展。至于佛教对我国文学创作命意遣词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如世界、无常、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相对、绝对、大千世界、清规戒律、一针见血等都是直接来自佛教的词语。另外,佛教还对中国音韵学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如过去中国字典上通用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的传播,兴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艺术,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塔寺建筑。其中有不少仍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世界闻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更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由于佛教宣传的需要,壁画和版画也发展起来。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皆以擅长佛画而知名于世。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刊印在佛经上的释迦说法图。佛教禅宗的思想,还影响到王维一派的文人画和宋元以后的写意图。印度和中亚的佛教音乐和舞蹈,也逐步传入中国,在寺院的宗教活动中进行表演。唐代的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骠国乐、林邑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
在天文、医药等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十分突出。8世纪的高僧一行,制定《大衍历》,测定子午线,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于医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医方,仅隋唐史籍的记载就达十余种。藏语系佛教的《大藏经》,更是保存了大量医学著作。}
问:我们说西汉初年统治者治理国家用的是那家的思想?
学生回答:道家的思想。
[2.道教的兴起]
问:那么这个时候道家思想逐步形成了道教。请问道教是怎么形成的?
回答:东汉后期,与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结合而形成。1.道教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它与佛教不同,是唯一植根于本国,发源于我国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尽管受到过佛教的影响(如模仿佛教仪节制定一套完整的科仪戒律),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2.道教的思想,主要起源于道家思想和神仙思想。但道家思想、神仙思想不能等同于道教的教义。3.道教兴起于东汉,以老子为教主。道教的产生与别的宗教不同,它不是由某个教主在短期内创立的,而是经过比较长期的孕育,并且通过多种渠道汇合而成的,所以无法确定具体的创立年代。老子也不是道教的真正教主,而是被道教徒追尊为教主的。老子是春秋时人,不是东汉人;他是思想家,不是宗教家;他的著作是学术著作,不是宗教经典。后来道教吸收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
问: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道教主张修心养性,炼制药丹,以得道成仙
问:那么道教对中国文化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发放材料: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是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它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直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以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迹。
在文学方面,道教的影响极为广泛。许多收入《道藏》的神仙传记,如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等,都是文笔优美的散文,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道教还深刻地影响到民间文学和文人的创作。我国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有以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为首的佛、道两个系统;《水浒传》里有《张天师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孙胜斗法破高廉》等章回;《三国演义》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红楼梦》有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无不反映出道教的影响。道教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象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李白诗作中那种瞬息万变的丰富想象力,就同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有着明显的关系。
在艺术方面,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乃至西域音乐而发展起来的道教音乐,不仅涌现了像阿炳(《二泉映月》的作者)这样的著名音乐家,而且还保存了《玉音法事》《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等许多乐谱,这些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
在科学技术方面,许多炼丹家往往兼攻化学、药物学和医学,如晋代葛洪不仅著有《抱朴子内篇》,记载了他对炼丹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化学变化的认识,还撰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多种医药书籍。孙思邈对医药的研究更为精深,被后人尊为“药王”。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不少道士还精通天文历算,据说祖冲之就可能是道家信徒。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作出了贡献。此外,一些道士还发展了中国的拳术,如北宋张三丰就是武当内家拳的创造者。}
问:那么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宗教是有益的呢?
回答:在原始社会,人们受自然界的沉重压迫,对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又无法作出解释,于是便幻想借助一种神的力量,来摆脱生活中的困境。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力量外,人们又受到社会力量的压迫,对此他们也无法作出解释,同样幻想能借助一种神秘的力量来拯救自己。于是便产生了宗教。所以宗教的本质是“幻想的反映”,“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由于宗教本质上是“幻想的反映”,它就易于被剥削阶级所利用。在封建社会,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劳动人民,妄图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从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放弃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因此,宗教成了统治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但是,宗教的社会作用又是复杂的,它除了起着麻醉人民的反动作用,在历史上还起过其他的作用,其中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
[二、王充和《论衡》]
汉武帝16岁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找到了一名得力谋士,是谁?(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孔子)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于是董仲舒思想便作为西汉的官方统治思想来统治人民。董仲舒宣扬些什么呢?(宣扬神化皇帝,宣扬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说天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就是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民,所以如得到天的支持或警戒,就会出现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或降下灾害。这种思想适合地主阶级的利益,宣扬的是封建迷信思想。同时,这时期涌现了不少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是王充。
王充,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进私塾读书,15岁那年,被保送到都城洛阳太学(我国古代的大学)读书。王充苦读不懈,太学里的藏书都给他读完了,就到洛阳街上的书铺里去读。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书,就常常带了干粮到书铺里站着读。他的理解力、记忆力很强,往往读了一遍就会背诵。王充读书有特点,他善于独立思考,决不盲目崇拜古人。
到了晚年,王充从洛阳回到上虞,一面开馆讲学,一面著书立说。一天,皇帝的使者突然驾着高车大马,请他进京去做大官。这对追求荣华富贵,也许是一个千载难逢、飞黄腾达的好机会,然而王充一心想的是把自己的思想写成著作,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他婉言谢绝了。他花了30年的心血,写成一部包括85篇,长达20多万字的著作,这就是闪耀着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论衡》。这个书名很难懂,“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意思是说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分是非真假。《论衡》的主要锋芒指向董仲舒的迷信思想。主要内容:
(1)批判“天降灾祸”,请大家看书,说说王充是怎么批判的?(天没有什么意志,日食、月食、乱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存在)。王充认为天是物质的、自然的,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既然天没有意志,那么天和人之间息息相关就不存在。
(2)否认人死变鬼,请读一下王充的原话:“人死血脉竭(尽),竭而精气(精神)灭,灭而形体朽(腐烂),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怎么会变成鬼)?”在这里王充有力地批判了“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说明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王充死后92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看到了《论衡》,如获至宝。人们发现他谈吐不同凡响,学问大有长进,才知道他得了部奇书。从此,《论衡》流传于世。
展示王充画像。1800年前,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王充提出了无鬼神的思想,十分可贵。想想现在还有少数人,包括少数青少年相信鬼神,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实在太可笑了。
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史学也出现了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那么这部书叫什么呢?是谁创作出来的呢?
[三、司马迁和《史记》]
问:我们都知道这部纪传体通史的名字叫做《史记》,那么是谁创作的呢?
回答:司马迁。
问: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其原因是多方面,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究竟有哪些原因?
讨论后回答:1、汉武帝时候,统一局面得到巩固,文化也发展起来,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司马迁在国家藏书处能看到丰富的藏书,在统一的国家里能够到很多地方去游历等。2、他出身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就是有名的史学家,因此从小有较好的学习环境,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影响。3、同时,统一的国家也需要一部记录从远古到汉代社会发展的史书。
问:《史记》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写人物栩栩如生
《史记》的文笔非常简洁,往往只寥寥数语就能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数百字就能讲清一个人物的心态、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如《陈涉世家》写陈胜少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你)为庸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寥寥数语,就写出了陈涉不甘为人佣耕,立志谋反,追求富贵的心态。《史记》的语言极为生动,如《张丞相列传》中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把张仓口吃的神态和对皇帝的忠心非常逼真地表现了出来。《史记》的70篇列传和一些本纪、世家,展现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图画,个个刻画得栩栩如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历史事件,突出展示了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和英勇机智的英雄性格;《信陵君列传》连用147个“公子”,表现信陵君仁而下士,广交游士,抵抗暴秦、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事迹。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在《史记》里,也是性格各异,形象不同的。如都是贤相,管仲、晏婴的形象有别;都是策士,苏秦、张仪、李斯的脸谱也绝不雷同。刘向、扬雄称颂司马迁说:“善于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妄,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司马迁传》)。《史记》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栩栩如生,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由于《史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好了,这个时候我国还有一件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宝物,有那位同学知道吗?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对了,在秦汉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有了重大发展,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问:秦始皇的陵墓是怎么发现的?
回答:是1974年陕西临潼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的。这就说明了机遇往往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问:那么为什么说兵马俑是一个大型的地下军阵呢?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城东5公里。这是秦王嬴政称始皇帝二年后,由丞相李斯主持,大将章邯监工,征发了七十多万民工,不惜耗费巨资修建的大型墓地。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宴寨公社西扬生产队社员在秦陵东侧发现了这座面积有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约有六千多个随葬品的一号兵马俑坑。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在兵马俑坑附近陆续发掘了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三个俑坑陈列着兵马俑8000,容貌不同,神态各异。整个场面壮观无比,好像驻在京城外的宿卫军,又好像秦始皇当年内平六国,外御匈奴的军阵场面。
在一号兵马俑坑,阵势向东,前面有一条东西宽3.45米,南北长60米的长廊。有三列横队,每列70个身穿战袍的陶俑。其后是东西向的过洞,排列着挂剑执矛的铠甲俑和多乘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似为军阵主体。纵队之间有隔墙,陶俑、陶马就放在宽3.25米的9条过洞内。这些兵马俑是用黄泥雕塑,而后用火烧制而成的。兵俑体形高大,造型逼真。
在这些陶俑中间,还有一匹匹形同真马大小的陶马,马高1.25米,长2米。它们昂头竖耳,马鬃分飞,从外形可以看出是一种能跑善战的良种战马。马后还有战车遗迹。
整个兵马俑坑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赫军势,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问:这一地下军阵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反映了怎样一种精神风貌?
回答:反映了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他生动展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经济,说明古代中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的生产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板书
一、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1.佛教的传入
2.道教的兴起
二、王充和《论衡》
1.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和《论衡》
三、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写《史记》
2.《史记》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