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了解:夏、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青铜器产品和青铜文化;夏、商、西周时期其他的手工业部门:玉器加工业和陶瓷业的情况;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夏、商、西周的奴隶生产与生活情况。
(二)能力: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我国奴隶社会经济状况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及辉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怎样判断文明的标志,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思考:青铜器比原始社会的工具有哪些优点?它怎样促进当时经济发展?
2.概括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其概念。
3.联系比较:氏族部落与奴隶制国家,哪个进步?夏、商、西周疆域扩展概况。
4.综合归纳:夏、商、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统治的基础之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商、西周是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青铜文明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明之悠久,培养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制造业和青铜文化。
2.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青铜文明”,它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
教具准备
投影仪、挂图等。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页的《商朝铜器》和20页的《司母戊鼎》,提问:这两种器具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商朝的,都是鼎)你能指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前者是铜器,后者是青铜器)
引导过渡:铜器用单一的铜矿就可炼成,青铜器却要用铜、锡、铅三种矿石合在一起炼成,工序已经相当复杂。
指导阅读23页“导入框”内容,指出: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称作“青铜时代,”而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生阅读23—24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内容以及26页“自由阅读卡”,讨论:
1.商周青铜器的制造,经过哪四道工序?(制模、翻范、合范、浇注)浇注完成后,怎样取出所铸的器具?(打碎外范)还能再铸造出一个完全相同的青铜器吗?(不能)
2.指导学生观看彩图7、9、10,联系23—24页相关插图,完成第10页“练一练”:写出你印象最深的、商周时代的两件青铜器。(商朝司母戊鼎、商朝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三星堆青铜立人像、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等)
3.引导学生回忆:在前一课中,我们所学习的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哪里?(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本课的“三星堆”文化在哪里?(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这种变化(不仅水平高,而且分布地区广)
4.引导学生思考:这时还有哪些手工业比较发达?(陶瓷业、玉器制造业)这说明我国的青铜文化另有什么特点?(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全面发展)
5.引导学生小结:青铜器比原始社会的工具有哪些优点?(坚硬、锋利、轻便)它怎样促进当时经济发展?(当时手工业规模庞大,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直接可以吃、穿的。因此,要维持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首先必须解决人们吃、穿等问题,这就必须使农业、畜牧业、商业发展起来。)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24页《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正文”和“阅读文字”,讨论:既然那时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直到今天,人类制造的工具逐步地由石器发展为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子等等,史学界就把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水平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了。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称作“青铜时代,”而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包括所有的手工业以及农业、畜牧业、商业上的成就,统称为“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指导阅读25页的课文,观看插图,组织学生活动:
A.学生据第25页“动脑筋”,讨论选择男孩或女孩的观点。(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代的认识。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还可以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之上的“文明”。)
B.学生抢答26页“活动与探究1”:你见过哪些工艺品与课文中的文物相类似?思考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现实生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可供现实生活借鉴欣赏等)
课堂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