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理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中原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归纳列举本课的知识点:黄河流域的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科学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注意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列举。
教学媒体
投影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听一位鲜卑和他的子孙之间的一席谈话:
我的孩儿们!我老了,生活在洛阳,我更怀念草原的游牧生活。孩儿们!今天我忽然很怀念过去,尽管我们现在姓“元”。但不要忘了我们的根。我们身上流着鲜卑拓拔部的血。我们的祖先最开始生活在黑龙江境内的大兴安岭,由于那里气候寒冷,物产不丰富。部落联盟逐渐西迁和南下。到魏晋之际,我们迁到鄂尔多斯草原,而且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西晋政府为了利用我们拓拔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允许我们进入中原,并且把我们的首领封为代王。来到这里我们经常遇到身着不同服饰的民族,但是这里的主人还是身着袍服的汉人,我们开始并不怎么来往,时间长了,日常接触开始频繁了。我们彼此影响着:
我们开始学会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农产品也慢慢成为我们主要的食物,也开始接受他们文化。听说他们南朝人也穿我们的裤褶服,并且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我们也穿他们的汉服。我们生活得很安逸。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啊!我们的政权,被当时强盛的前秦所灭。直到淝水之战后,我们的首领纠合旧部,即代王位。398年,拓拔硅即皇帝位。定都平城,改国号魏。我们政府制礼乐、定律令;给人民耕牛,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我们鲜卑族迅速发展,我们的政权也强大起来。我们一一消灭了当时北方地区的十六国,统一了北方。没想到我们的皇帝拓跋宏又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我们的姓氏等
我这一辈子可以说是在颠簸流离中度过的。好啦!你们以后可以过太平日子,我也将在这里度过我的余生。你们都歇息去吧!
师:听了这位老人谈话,心中略过一丝悲凉,谁不念家,谁会忘记自己的根,我们祝愿这位老人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随着老人谈话的结束,我们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在。刚才老人的谈话向我们展现了1600年前的那些史实?
(北方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而且还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魏政府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和改革措施)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106-107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1.北魏的建立
鲜卑拓跋部原来居于大兴安岭北段,汉魏以来逐步南迁,过头游牧生活。4世纪后期,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3.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建立以前,原形跋部主要以游牧为业。这从前秦苻坚和拓跋部首领的一次谈话中,可以看出。苻坚问拓跋部首领,部落里有没有能做将领的人。这位首领回答道:“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北魏建立以后,鲜卑人受汉族影响,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
思考回答: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个世纪?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
(5世纪,鲜卑族,民族融合)
2.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服装上的表现如何?
(南朝的汉族乐手穿上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裤褶服”,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穿上了汉族服装。)
过渡讲解:这说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亲政。他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决心进一步推行改革和汉化,关键的步骤是迁都洛阳,北魏故都平城,地处边塞,难以控制中原地区。况且平城周围的鲜卑平民,不耕不牧,游手好闲;京城里的鲜卑贵族奢侈腐化,失去了以前强悍好战的性格;加上平城一带连年荒旱,粮草缺乏。因此,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即是决定迁都洛阳。他不顾贵族大臣的反对,毅然宣布要南下攻南朝的齐。他亲自率领20万大军,冒着连绵秋雨,长途跋涉,到达洛阳。人困马乏,群臣叫苦,他趁机说:兴师动从,哪能无功而还,继续前进!鲜卑贵族苦苦哀求,不愿南下。孝文帝说,如不南进,那就得迁都洛阳,随行贵族只好同意。495年正式迁都洛阳。为了照顾鲜卑贵族的习俗,允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迁都后,太子轻骑逃回北面,孝文帝下令把他废为庶人。保守派贵族在平城阴谋叛乱,孝文帝派兵镇压,平定叛乱,稳定了政局。自此,北方各族人民陆续移居中原,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步伐。
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过渡讲解: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107-108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
1.措施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穿汉装、禁鲜卑服。按着,孝文帝规定汉语为北魏通行语言,禁鲜卑语。正如后人所言,北魏已是“衣冠号令,华夏同风”。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文的单姓。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种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的改革家。
3.北朝的分裂
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过东魏和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历史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这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判定了基础。
思考回答:
1.请你找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六个关键词。
(汉语、服饰、姓氏、联姻、官制律令、礼法风气)
2.组织学生根据108页“动脑筋”: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帝多用“孝”字作为谥号,这是为什么?
(北魏孝文帝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3.根据109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北魏孝文帝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
(A.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文明太后的教育和汉族文化的影响,立志改革,胸怀宽广,日后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而那些没有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就反对迁都洛阳,反对学习汉族文化,终究成不了大事。
B.但是,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就是当时已经形成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自从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黄河流域以北的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同汉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生活上日益接近,互相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就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条件。)
小结: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不是缺乏民族自豪感?我们今天正在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许多传统的文化正在收到冲击。大量的洋节正在被中国人接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呢?这个可以我们以后继续思考。
板书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2.作用
3.北朝的分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