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1-04 12: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稿
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封建国家从分裂混战到局部统一的历史过程。在此期间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孕育着国家重新统一的生机的历史发展趋势。
2、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根据《课程标准》,特制定本课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简述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的阐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了解三国地理区域图,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法、设疑讨论法、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这是历史的进步。(2)使学生认识统一始终是主流,无论哪个分裂历史时期,人心向背始终渴望统一,仁人士人都以国家统一为使命,并紧扣时代热点,联系台湾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使学生了解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识的重点:①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因此重点在于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②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2)难点:①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知识,必须构筑历史知识体系,透过历史现象发现本质,分析要求比较高,因而成为本课的难点。②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二、说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1、因农村学生历史素养相对较低,历史视野较为狭窄,对历史认识较为朦胧,而且七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爱动、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强和情绪比较不稳定等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调节,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讲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传授知识中,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和连贯性,等。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精心指导学法,尤其重要。
三、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根据农村学生及其年龄特征和本课的具体情况,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注重学生的主体发挥,课堂上应以活动为载体,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利用情景表演、讨论法、比较法、知识迁移和图表归纳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达到重点理清,难点突破,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议历史人物能力,并在课后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等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认识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鼎立》主题曲,以此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追求知识的前提,教育学家夸美组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光明和欢乐的教育途径之一”。而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利用雄壮的序曲,气势磅礴的争战场面,来引人入胜,紧扣学生心弦。加上学生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较为熟悉,由此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氛围,从而充分利用情景烘托教学法,符合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达到愉快教学、情景教学有机统一。
二、讲授新课:(一)、曹操统一北方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在一节中我采取直观教学法,而这样设计的优点:其一:符合初一年学生对感性材料直接认识比较容易的生理特点。其二: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地图来了解历史信息,把地图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
2、曹操势力的壮大。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当时的袁绍与曹操势力谁强?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什么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3、官渡之战。让学生阅读教材和《官渡之战形式图》,寻找落实知识(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让学生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欣赏诗朗诵曹操的《观沧海》,表明他在完成北方统一后,准备统一南方的雄心,过渡到三国鼎立。 在这一部分中我采取设疑讨论问题教学法,这样设计的优点:其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正确阅读教材的方法,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其二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心理意向。并注意知识的迁移。
(二)、三国鼎立1、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地图,对赤壁之战前的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并设计看图说话(三顾茅庐的故事),通过历史故事来了解历史史实,并设计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个谋士,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为谁进言?让学生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本节中,我主要采取故事教学法、新情景烘托教学法,这样的设计优点:其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张扬个性,注意学科间的渗透,让学生通过历史故事来了解历史史实。其二能让学生穿越时空,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如亲身经历一般,使历史的精神之美震撼他们的心灵,激活学生的神经系统,使学生的注意、思维、想象处于最佳地位,从而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赤壁之战。首先让学生欣赏诗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并利用地图,结合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让学生动手写出相关的内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可以利用表格、)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初步的培养学生评价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在本节中,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精神: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记忆方法,特别是重视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渗透等,避免学生孤立地、机械地死记硬记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地阅读方法、图文结合、图表结合,归类综合,筛选有效信息能力。
3、三国鼎立的形成。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让学生掌握时间记忆法。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进行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局部统一相对于分裂混战是历史的进步)4、三国经济的发展。通过“三国建立后,首要任务是什么”的问题,过渡到“三国经济的发展”。 在本节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这样的设计的优点:其一: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其二: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感悟能力,“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授之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小结:1、利用歌谣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二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二00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内容,便于记忆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探索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紧扣目标,落实基础,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2、归纳概括并掌握知识。一种局面:三国鼎立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⑤ 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这样的设计能突出要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知识点的能力。
四、作业设计:辨析题: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战。诸葛亮身后的在旗写着“吴丞相诸葛亮”,曹操身后的大旗大书“魏”字。这幅画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 这样的设计符合实中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增强记忆效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设计反思: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对授课的内容有所取舍,使其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突出四大特色。
1. 运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最大的发展。
2. 主体性教学。该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过程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既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历史学科总和能力。
3. 互动式教学。本课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历史与现实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红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课堂资源的开发者。
4. 注意知识迁移。本课教学注意历史知识与地理、文学、艺术等知识的迁移。加强历史与政治、语文、地理、音乐等课的横向联系,并把各科知识巧妙地迁移到历史课的教学中,这使本节历史课更丰富多彩,便于发挥学生的学史特长,使学生在历史课中培养了收集和处一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
袁绍









统一北方(曹操)
官渡之战
曹操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