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秦朝时期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
A .皇帝任命 B.自荐求官 C.丞相任命 D.科举考试
2.西汉解决好亡国问题的关键措施是 ( )
A.“推恩令”的颁布 B.平定七国之乱 C.统一铸五铢钱 D.盐铁由中央专卖
3.在中国有“医圣”美誉的科学家是 ( )
A.华佗 B.扁鹊 C.张仲景 D.孙思邈
4.下列关于秦统一的叙述中,最具有意义的是 ( )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B.完成了全国统一的大业
C.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司马迁写的《史记》是第一部 ( )
A.编年体通史 B.纪传体通史 C.编年体断代史 D.纪传体断代史
6.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 )
A.商鞅变法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
C.秦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潮流 D.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7.造成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的是 ( )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8.经历了战国,秦,汉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出现了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拥护 B.与各家思想糅合渗透在一起
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D.它主张“仁治”“德治”“民贵君轻”
9.西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其依据是 ( )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保护中原人民生命财产的反掠夺战争
C.单纯防御性战争 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10.“一去紫台连嗍漠(北方大漠),独留青?(墓)向黄昏”。杜甫这句诗的典故出自于 ( )
A.张骞通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文成公主入藏 D.昭君出塞
11.中国与欧洲的第一次直接交往是在 ( )
A.西汉时期 B.东汉时期 C.西晋时期 D.东晋时期
12.了解中国同欧洲的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可查阅正史 ( )
A.《史记》 B.《后汉书》 C.《汉书》 D.《三国志》
13.西汉时,“丝绸之路”的起点应该是 ( )
A.长安 B.洛阳 C.广州 D.北京
14.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其功能是 ( )
A.测定航行方向 B.测定地震方位 C.演示天象 D.预测地震
15.下列各项中是秦汉时期对世界的影响有 1)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2)纸的发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冶铸技术传入中亚以及欧洲 (4)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入日本 ( )
A.(1)(2)(3)(4) B.(1)(2)(3) C.(2)(3)(4) D.(1)(2)(4)
16.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 )
A.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地区
B.丝和丝织品远销西亚和欧洲地区
C.加强了亚洲邻国的技术和文化交流
D.与亚、欧、非许多国家进行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和使节交往
17.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木山林几堤水。不下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 毋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古代很早就懂得 ( )
A.保护自然资源 B.封闭山林猪场 C.严惩猎杀家犬 D.禁止乱坎滥伐
18.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 )
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19.“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该对联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道教文化发展 B.伊斯兰教文化的发展 C.佛教文化的发展 D.基督教文化的发展
20.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①国家的统一 ②生产力的发展 ③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④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徒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者、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劓(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4年以上徒刑)等。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工人律》、《金布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一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三: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材料四: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判之。
——————《汉书·刑法志》
回答:
⑴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
⑵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秦律的特点。
⑶评价秦律的实质及在历史上的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仲长统传》
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田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至,则安能为非?
———————《潜夫论·遏制》
根据上述材料,评述西汉初年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汉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3.秦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为什么能取得重大成就?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二: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⑴材料一的叙述 是什么水利工程?是由谁负责修建的?说明该水利工程的特点,并分析当时为什么能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
⑵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
⑶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A 3 C 4 D 5 B 6 C 7 C 8 C 9 B 10 D 11 B 12 B 13 A 14 B 15 A
16 A 17 A 18 B 19 C 20 A
二、非选择题
21 ⑴职能:①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保护私有财产 ③保证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④重农抑商 ⑤规范社会经济活动 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
⑵特点:①法律比较周密,涉及内容广泛 ②体现法家思想,严刑酷法,轻罪重刑
⑶实质:是秦国、秦王朝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
作用:①从法律上维护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②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③秦律过于严苛,又会破坏社会生产
激化阶级矛盾,成为秦亡的原因之一.
22 目的:以农为本,保证衣食供应.维护社会安定,维护封建统治. 主要内容:①商人不得穿丝织品,不许乘车,不许做官 ②对商人征收重税 ③从政治、经济上推行歧视商人的政策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一方面对恢复汉初经济,维护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阻碍了商业发展,不利于商业经济发展,使东汉形成了豪强地主庄园经济
23 ①国家统一.秦汉都是强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②此时期农业,手工业有了大的发展,处于我国封建经济的第一繁荣阶段,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③此段时期,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互相学习 ④中外文化交往频繁,便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24 ⑴都江堰.李冰. 特点:防洪、灌溉和航运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原因: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国力增强 ②冶铁等生产技术的进步给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 ③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提高,认为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⑵材料二主张人类能够征服自然.材料一修建都江堰正是人类征服自然,趋利弊害的体现.
⑶认识:兴修水利是认识和利用自然的体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