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文档属性

名称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8-08 21:41:00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一、书法王羲之《兰亭序》——自豪《兰亭集序》摹本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题扇桥二、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自强《女史箴图》局部 洛神赋图《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三、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自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龙门宾阳中洞主尊坐佛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汉服《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 七年级上册
3) 所属的章节:第22课(第四单元)
4) 教学时间 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过程与方法:通过书画、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石窟出现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及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内容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造成各种文化的撞击,形成独特的文化艺术成就。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以及以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雕刻成就是其杰出的代表。它们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既是重点之一又是难点,分别介绍“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第二目: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为选学内容。第三目:辉煌的石窟艺术。讲述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课文的另一个重点。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浅显,历史思维尚未形成,对书画等艺术形式的鉴赏知之甚少,造成教学难度较大。所以采用直观教学,展示书法、绘画作品,从感官刺激出发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然后进行理性分析。
4、设计思路
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文字、图片资料,加之教师的分析引导,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努力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思考及设计
情境导入
2分钟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相互融合、江南经济发展等因素互相影响,形成极具时代特色的文化艺术,当时的艺术家们用己所长记录了那段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步入这个神圣的殿堂共同欣赏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欣赏
丰富的艺术图片资料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眼球和好奇心,教师的讲解起到画外音的作用,更易使学生进入状态。
讲授新课
34分钟
一、书法:王羲之《兰亭序》——自豪
问题1: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什么字体?(汉字七体)
问题2:说说王羲之的故事
问题3:为何被尊称“书圣”?其代表作?
多媒体展示王羲之草书、行书、楷书代表作: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问题4:有人说,网络信息时代,再也不用练字了。今天的书法艺术是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还是顺其自然或者让其消失?
二、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自强
1、其人:人物画大师,瓦棺寺募捐款100万。
2、《女史箴图》题材由来、画品现状。(大英博物馆斯坦因密室)
3、过渡:放松一下,欣赏诗歌《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反映佛教盛行,传入——崇佛——出现石窟艺术。
三、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自我(外来艺术与中国艺术的创新)
1、如何保护“煤都”大同文物
2、药方洞(治糖尿病)
1、甲骨文 金文
篆体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2、题扇桥、书成换白鹅、教子习书法、天台山拜师、东床择婿、吃饺子、卖当、对联的故事。
3、《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fans唐太宗葬于昭陵被盗不知下落。
4、讨论:传统艺术中的瑰宝。
表演
观赏
学生介绍《洛神赋图》的题材来源。
北魏《帝后礼佛图》(孝文帝改革中“都说幸福婚礼”——汉服)
通过大量图片给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刺激,辅之以丝丝入扣的分析,让学生深切领会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及“书圣”称号的由来。同时弥补此年龄段学生在艺术审美层次上的不足。
述其珍贵令人向往,再述其失去及原因令学生自悟出为国为己都应自强的结论,将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以生动的感性描述和冷静的理性剖析相结合来完成。让我们先从遗憾中走出来,再看画家留给我们的另一幅传世之作。
唤醒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唤醒学生为国为民自强不息的意识。
通过大量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深切体会两大石窟风格的不同,体会龙门石窟对云冈石窟的传承性及其独具的特色。
归纳小结
4分钟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这些文化成就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历史长河中非但未见消退,反而日渐显示其辉煌!
自行完成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5分钟
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A东汉末年B曹魏时期C东晋D南北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最出色的画家是A王羲之B顾恺之C祖冲之D张僧繇
3、“书圣”的代表作品是A《洛神赋图》B《女史箴图》C《兰亭序》D《论衡》
4、下列关于石窟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北朝时大规模开凿B为了宣传佛教C体现了田园诗的意境D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
5、阅读下列材料:吸取前人精华,独创一家,其字端秀清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1)材料中反映的是谁的艺术成就?(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称?(3)后人怎样尊称此人?(4)以他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教学反思
1、影视资料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眼球和好奇心,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浓浓的生趣,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有利的心理情境。
2、历史音像资料、图片和文字材料相互配合,使教学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活动形式多样,建构了开放的课堂。
3、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附:王羲之的故事
1、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2、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3、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4、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
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
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
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5、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6、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两!”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7、王羲之对联的故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