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档属性

名称 灿烂的青铜文明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23 19:49:00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1、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哪些?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什么?
2、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获得了哪些发展?
3、为什么把夏、商、西周文明称为青铜文明?
4、奴隶的悲惨生活表现在哪里?它与灿烂的青铜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自学提纲:一、夏、商、西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⑴鼎盛:⑵代表作品:司母戊鼎(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精品)⑶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泛商朝司母戊鼎1.33米1.1米重832.84千克
每个熔化罐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熔化罐 。
这说明了什么?特点一:规模大一、夏、商、西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⑴ 发展过程:⑵代表作品:出现:
鼎盛:司母戊鼎、四羊方尊⑶特点:规模大原始社会末期商朝酒 
器盛水器乐器铜镜鼓编钟爵尊杯食器兵 器农 具钺yuè 戈特点二:品种多鼎豆鬲lì 一、夏、商、西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⑴ 发展过程:⑵代表作品:出现:
鼎盛:司母戊鼎、四羊方尊⑶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原始社会末期商朝蕉叶形
纹理清晰四只大卷角羊羊的前腿特点三、工艺精美四羊方尊一、夏、商、西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⑴ 发展过程:⑵代表作品:出现:
鼎盛:司母戊鼎、四羊方尊⑶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原始社会末期商朝金童鸡青铜人头像青铜立人像“三星堆”文化与商周同期的成都平原青铜神树特点四:分布广泛一、夏、商、西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⑴ 发展过程:⑵代表作品:出现:
鼎盛:司母戊鼎、四羊方尊⑶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泛原始社会末期商朝一、夏、商、西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2、陶瓷业:陶鼎(夏代)陶盉(hé)夏代几何纹瓿(bù ) 商代陶器白陶豆(商代)印文白陶罐(晚商)兽面纹白陶双系尊(商代)青褐釉瓷尊( 商代)原始瓷器带柄壶 (西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夏、商、西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2、陶瓷业:3、玉器制造业: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玉戈(夏代)玉立人柄形器(商代)青玉跽坐人佩(商代)玉兽(商代)玉熊(商代)玉鸬鹚(西周)玉鹿(西周)商代玉凤玉兔西周玉鹿1、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哪些?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什么?
2、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获得了哪些发展?
3、为什么把夏、商、西周文明称为青铜文明?
4、奴隶的悲惨生活表现在哪里?它与灿烂的青铜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自学提纲:一、夏、商、西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2、陶瓷业:3、玉器制造业: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青铜农具出现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2、畜牧业: 品种: 技术:工具:品种:方式:“五谷” 齐备选种、施肥和治虫害青铜农具已有了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建牲畜圈栏、牧场1、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哪些?最有代表性的是什么?
2、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获得了哪些发展?
3、为什么把夏、商、西周文明称为青铜文明?
4、奴隶的悲惨生活表现在哪里?它与灿烂的青铜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自学提纲: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工具是什么?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工具是什么?磨制石器夏商西周时期用的工具又是什么呢?青铜器夏商西周以后呢?铁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时期。
青铜文明——青铜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1、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哪些?最有代表性的是什么?
2、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获得了哪些发展?
3、为什么把夏、商、西周文明称为青铜文明?
4、奴隶的悲惨生活表现在哪里?它与灿烂的青铜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自学提纲:苦力辛苦劳动,没有人身自由。三、奴隶的悲惨生活廉价商品三、奴隶的悲惨生活供品三、奴隶的悲惨生活殷墟武官村大墓殉葬品奴隶主死后,奴隶
被杀死或活埋。三、奴隶的悲惨生活三、奴隶的悲惨生活:·苦力:
·廉价商品:
·供品:
·殉葬品: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奴隶的辛勤劳动和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之上的灿烂的青铜文明与奴隶的悲惨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课堂练习A部分:
《基础训练》P8—P9
B部分:
时光穿梭:西周时期的一位奴隶主举办家庭宴会,你应邀参加,请简单描绘一下宴会的情景。
友情提示:所见、所闻、所食探究一:青铜文明确实很灿烂,但是奴隶们的生活却是十分的悲惨,那么你觉得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是进步还是倒退?我认为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不对!那时候多么黑暗,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夏商周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
当然,这种灿烂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之上的。我们应认识到: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 基本说明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学时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内容分析: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难点:为什么把三代文明称之有“青铜文明”。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性思维能力不强,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青铜文明的“灿烂”。
4、设计思路:该内容属于文化史内容,较为抽象,为此补充了大量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青铜文明的“灿烂”,大大增加趣味性;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如“奴隶的悲惨生活表现在哪里?它与灿烂的青铜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补充材料,做到论从史出,学生很直观地体会到了他们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
?PPT出示六张精美的青铜器照片
?欣赏照片,感受青铜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设计目的
学生自学
?
?出示自学提纲:(1)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哪些?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什么?(2)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获得了哪些发展?(3)为什么把夏、商、西周文明称为青铜文明?(4)奴隶的悲惨生活表现在哪里?它与灿烂的青铜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
?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理清教材结构,掌握基础知识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阅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同伴互助
?
?密切观察学生学习讨论情况,发现问题;点拔学生疑难;适度参与讨论
?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吸收不同观点,解决疑难问题,激发思维火花。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讨论,较好地激发了各自思维,实现了思维的碰撞。
师生答疑
一、夏、商、西周的手工业:
1、青铜铸造业:
⑴鼎盛:商朝
⑵代表作品:司母戊鼎(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精品)
⑶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泛
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通过特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青铜文明的灿烂?为此,播放了一段司母戊鼎的视频,突出它的“规模大”;出示了各种各样的青铜器皿,说明它“品种多”;选取了四羊方尊的图片和文字介绍,突出它的“工艺精美”;从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瑰丽的青铜器中体会它“分布广泛”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体现了青铜文明的灿烂辉煌。
2、陶瓷业与玉器制造业:这部分内容教材只有几句干瘪瘪的句子,学生看后根本没有“灿烂”之感,为此,从网络上搜集选取了大量相关图片,在学生一声声“啊!啊!”的感叹声中,那种对祖国文明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简单,教材条理清楚,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学生回答,检验学习效果。
师生探究:既然农、牧、手工业均获发展,为何把三代文明称之有“青铜文明”?
该问题理论性强,七年级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不可深究,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演进的角度理解: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就叫青铜文明,而夏商周三代正好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因此得名。
师生探究:众多的文明成果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灿烂”,然而在灿烂背后却掩藏不了另外一个词,那就是“悲惨”。有何表现?它与灿烂的青铜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出示四则材料,观察思考,反映了奴隶怎样的悲惨生活。
材料一:奴隶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自身却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出示两具奴隶戴枷锁的陶俑。
材料二:图片——五个奴隶的价格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的价格。
材料三:今天表明节祭祀时会摆放一些鸡鸭鱼等,而当时奴隶主要杀害大量奴隶。
材料四:一座西周大墓,主墓室旁边是一具具或规范或杂乱的白骨。
1、表现:苦力;廉价商品;供品:殉葬品。
2、关系: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奴隶的辛勤劳动和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之上的。
回答“自学提纲”的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根据老师出示的材料,体会归纳出青铜工艺的特点,培养分析能力;
感受陶瓷业与玉器制造业的精美,培养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指名回答;
合作探究:为何把三代文明称之有“青铜文明”?
根据所给材料,体会奴隶处境的悲惨;
讨论体会“灿烂”与“悲惨”之间的关系
检查学生自学效果;补充强调重点内容。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归纳本课要点
实现知识的整理
课堂训练
基础知识部分与能力提升部分
学生单独回答,相互纠正补充。
检验学习效果。
课外延伸
时光穿梭:西周时期的一位奴隶主举办家庭宴会,你应邀参加,请简单描绘一下宴会的情景。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自由发言
本题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归纳,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想像的翅膀,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比我想像中的还要好。
四、教学反思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是本案例的最大特点。今年下期以来,长郡芙蓉中学大力推行EEPO有效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同伴互助——师生答疑——课堂总结——课堂训练”,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十五分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是本案例的又一突出特点。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对“人类文明”难以体验与把握,该案例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材料,化抽象为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夏商西周三代灿烂的青铜文明,还原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这正是初中历史教学的要义之所在。其三,案例注重“论从史出”,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在“青铜艺术的特点”和“奴隶的悲惨生活”两个环节,精炼典型的史料,其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教师空洞的讲述,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历史现象的能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