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时间:06年10月12日 地点:七(1)班 执教:夏和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2)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变法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论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可让学生利用教材的“活动与探究”的材料,自己归纳整理、制作成课件,演示有关冶铁技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当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重点突破: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法的最集中的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阅读引言,了解“立木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2、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时代”,导入本课。 1、认真阅读引言2、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等。
(二)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铁农具的重要性;2、要求学生依照教材总结春秋战国牛耕使用的基本情况;3、强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封建剥削方式、封建制度确立。 1、积极阅读、思考、讨论、结论;春秋铁农具出现,战国其使用范围扩大;2、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是耕作技术的巨大进步(农具和牛耕使土地使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三)著名的都江堰工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阅读教材,勾勒都江堰工程示意图;2、引导学生总结都江堰兴修的原因和作用;3、补充讲解:都江堰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置合理,配置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两千二百多年来一直造福於人民。都江堰总计分支河渠五百二十多条,渠道总长约一千多公里。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史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1、依据教师要求,完成示意图;2、作用:解决水患、灌溉农田、增强国力;明确: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是与较为丰富的水利知识、经验、技术及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开明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四)“商鞅变法”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变法的背景(补充: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冲击着原有的井田制度。使劳动者转变为封建农民,而私田主则转化为地主,劳动者交出的产品就是地租,这种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2、要求阅读教材,整理变法的时间和内容;3、让学生阅读教材,并从中对秦国和对封建制度两个方面总结作用(补充:商鞅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反对,秦太子带头犯法,商鞅铁面无私,刑其傅公子虔。孝公死后,太子继位,下令逮捕商鞅,车裂,族灭);4、要求学生总结封建社会形成标志。 1、积极阅读,明确: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不断上升,已成为一种强大的阶级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最终促成封建制度确立;2、明确:变法时间:前356年,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3、明确:对秦国:封建制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战斗力,使其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对封建制度:与其他变法一道,促进其逐步确立;4、明确: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四、本课小结: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使用率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其中商鞅变法适应了这种生产力的发展,而效果最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进而封建制度逐渐确立,随即封建社会形成。
五、作业设计与布置:
1、练一练;
2、都江堰与“天府之国”有怎样的必然联系。
附: 板书设计:
第7课 大变革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铁农具的使用;
2、牛耕的推广;
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的历史意义。
二、著名的都江堰
三、商鞅变法
1、背景;2、内容;3、作用;
4、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