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北方民族大融合
?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讲述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多媒体显示)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学生答: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
对,南朝是汉族地主政权。而同南朝相对立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这就是北朝。南朝在政治上是动荡的,在经济上江南得到开发。北朝则出现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2.导入新课
到西晋初,内迁的少数民族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开始了民族间的融合。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
(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多媒体显示)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假如你是那个时代北方的居民,想一想统一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学生思考后多媒体显示迁都图)
鲜卑的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方后,摆在鲜卑面前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若劝说失败,孝文帝会用什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
(学生回答)为了巩固统治,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那些守旧大臣肯定不同意,所以孝文帝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归纳:A、(从地理环境看)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②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B、(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②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C、(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②而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及想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有关。
三、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那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又会与孝文帝的改革产什么样的关系?
归纳:A、推动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B、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为孝文帝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
四、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多媒体显示改革的背景)
想一想如果你是孝文帝,你接下来会怎样做?如果改革,会有阻力吗?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五、孝文帝的改革分为哪几个阶段,改革为什么要分阶段进行?这次改革涉及哪几方面的内容?孝文帝的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怎样来评价孝文帝?(多媒体显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迁都洛阳和实行汉化政策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
鲜卑姓
汉 姓
鲜卑姓
汉 姓
拓 跋
元
贺 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 孤
刘
步六狐
陆
贺 楼
楼
?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
评价某一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基于上述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加以肯定,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
?
六、北朝的形成
?
东魏------北齐
北 魏 北朝
西魏------北周
?
授课提纲: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
教学总结: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其实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其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
我国现在就是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同时,我国自1978年以来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
课后思考:
你怎么看待孝文帝?
?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我国古代北方的统一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合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课形式新颖、气氛活跃、寓学于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初步树立了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