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2年级:初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第7课
5学时数: 45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筑;商鞅变化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认识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要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制作模型,引导学生培养探索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2、内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成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以商鞅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其中,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是本课的重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慨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培养起学习历史的兴趣。
4、设计思路:课前师生共同制作都江堰简易模型,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可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讨论发言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参与。人物评价,要引导学生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作出评价,应注意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经过。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惊中外,在四川有个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依自然水势而建,历经2000多年,依然经受住7.8级地震,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个著名的水利工程修筑于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板书)。“大变革”指社会性质的巨变-----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学生回忆汶川地震,领会大变革的含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 新授: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7’ 问题探究一:提起时代的变革,同学们会联想到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中哪个是最根本的原因呢? 学生讨论回答: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师:所以我们可以说:生产技术的改进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性质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播放录音《干将莫邪的故事》……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时候的事情,又说明什么? 教师: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工匠已经掌握了冶炼铁矿石的技术,并且用于铸造武器。当然,此时也会出现铁农具。 投影:《北京人的石器》、《半坡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片 问题探究二: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会选用哪种农具?为什么?(学生回答) 接着提问: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明确铁农具的优越性) 教师: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问题探究三:投影(漫画):人力与畜力(牛耕)对比,选择哪种动力并说明原因。 教师: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那么我国大约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使用牛耕了?(学生回答) 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山凿渠提供了便利,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对图片、漫画很感兴趣,很高兴地回答出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使耕地面积扩大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了。 学生回答 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很容易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通过回答掌握知识点
新授: 著名的都江堰8’ 互动一:课前我给同学们提供了资料和平面图请同学们制作了模型,哪一组同学愿意演示并讲解都江堰的工程原理? (学生小组讨论后,上台演示讲解原理) 问题探究四:假如这时你是李冰的参谋,你会给他怎样的参考方案?(学生小组讨论,并由各组代表说出各自治水方案。) 投影:《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 教师:(边指图边讲解)李冰的治水方针是“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刚才通过几位同学的演示和讲解,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这个工程采取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出示彩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 互动二:结合所学体会都江堰的作用和李冰的功绩(投影:李冰图像) 教师: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 由于经过准备,学生会踊跃举手、积极参与.纷纷要求展示自己的模型。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投影、李冰事迹的介绍可进一步让学生展示课前查找的资料。 学生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学生会结合文字资料对李冰进行评价。 学生可能会联系大禹治水、三峡工程等说明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对水意识、环保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1.制作简易模型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课上的展示即是学生的反馈。同时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指图演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3、指导学生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学生的水意识增强,懂得了节约用水。
新授: 商鞅变法(原因)5’ 互动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奴隶主本身拥有谁分给的田地呢? 学生:国家分给的“公田” 教师:“公田”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可进行买卖,要向国家上缴一定劳动产品。 教师:这时,高效率的工作速度使大量荒田被奴隶们开垦出来,而新开垦出来的荒田就变成了部分奴隶主“私田”,和“公田”相比,“私田”的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这时的奴隶主们拥有了更多田地。大量的劳动压在了奴隶身上,奴隶生活更加悲惨。而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也相当频繁,奴隶们开始趁机逃亡。想一想,奴隶的逃亡对奴隶主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没人劳动,大量田地开始荒废。 教师:面对这种部分奴隶出逃、而手中奴隶则无心劳动的情况,如果你是当时的奴隶主们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边讲边图示): 教师:这样看来,奴隶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有了人身自由,以种田为生, 所以这部分租种田地的奴隶和平民的身份也就转变为什么呢?而私田的主人也就是奴隶主则转变为什么? 学生:转变为封建农民、新兴的封建地 主。 教师:这就使旧的剥削方式被封建剥削方式所取代。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学生紧跟老师提问,一步步解决问题。 。 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出下一项内容,使学生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
新授: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17’ 互动四:课下我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商鞅及商鞅变法的资料,那位同学愿意把资料与同学分享。(学生演示) 问题探究五:商鞅变法触动了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大臣们能支撑吗? 互动五:(分角色表演)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分别代表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秦孝公、旧贵族及百姓。根据你们查找的资料,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场上讲一讲你是否支持变法及理由。每组请几名代表,现场演绎书上“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这幅图。(先商议再表演) 问题探究六:(投影)1.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 2.这些措施有利于哪个阶级? 3.对人民会产生什么影响? 4.对整个国家又有什么影响? 练一练: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问题探究七:看书第36页“动脑筋”,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成功了人还是失败了”,并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们如何看待变革。(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有的同学讲故事,有的同学用电脑演示下载的视频材料等。 学生讨论 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很快投入到表演的准备阶段。 表演实际上是改革派与守旧派的一场大辩论,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商鞅为变法而进行的斗争,从而体会到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商鞅被处死了,那变法就是失败了;有的认为变法成功了,因为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被调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角色扮演”这一活动在课上布置而不是在课前,即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可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体现出合作学习。 4、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历史结论,也再次体会了“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并指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课堂总结 3’ (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解)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力提高→私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封建地主和农民)→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变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而推动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一起回答。 回顾本课,对所学内容作总结,学生再回忆一遍,加深印象
练习巩固4’ 课堂练习(屏幕显示) 课外探究活动 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2、实践探索 本课提及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具体变革事例,比一比看谁寻找的多。 如: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修都江堰,土地私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出现,各国的变法,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等等。 学生一起回答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知识 注意从具体史实中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践探索能更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1、本课气氛非常活跃,如讲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学生对图片、漫画很感兴趣,所以能很快掌握好知识;再加上课前学生做了大量准备,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有关商鞅的资料,学生能积极参与,动手能力也非常强。
2、“角色扮演”这一活动在课上布置而不是在课前,或许学生即兴表演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创建历史情境,能调动更多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这节课设计了很多学生探究活动,学生课外收集了很多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适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但初一学生毕竟知识面有限,所以在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时,还是不够到位,需要老师加以补充;另外“角色扮演”由于是即兴表演,尽管学生很投入,学生兴趣很高,但因为对一些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所以还是有点不尽人意。如何让学生真正变被动为主动,这个问题有待我们历史老师持续不断的去摸索、去探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