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11 14: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重点难点】
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难点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课前预习】
1、 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
亲是怎么回事?
2、 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什么
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3、 为何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4、 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赞扬?
5、 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
什么不同?
【课前小练】
1.秦汉之际 单于第一次统一 ,匈奴的 业发展起来,部分匈奴人学会了 。
2、公元 年, 帝派 、 出击匈奴, 战役后,匈奴从此无力再与西汉抗衡。
3、 公元 中期,匈奴首领 单于向汉称臣。西汉时, 帝把宫女 嫁给 单于。他们为汉匈奴的友好相处做出了贡献。
【重难解析】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当堂评价】
1、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汉武帝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2、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人物是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3、昭君出塞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是因为:
①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②昭君和亲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③昭君和亲使我国北方地区再无战乱
④各族人民历来希望和睦友好相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4、下列事件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因果关系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昭君出塞
C.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D.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归纳与反思】
【课后作业】
1、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包括①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②派大将窦固、窦宪北击匈奴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④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
A.中央集权 B.经济发展
C.外族入侵 D.儒家学说
3、有位同学暑假想要实地考察“昭君出塞”的历史遗迹,请你告诉他应该去哪一城市是:
A. 开封 B. 咸阳
C. 南京 D. 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