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11 14: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课前预习】
1、 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
武帝时却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
2、 张骞在出使西域中遇到了哪些挫折?
3、‘投笔从戎’讲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课前小练】
1.两汉时期,把今甘肃 和 以西即今 地区和更远地方的统称为西域。
2、公元 年, 帝为联络 夹击匈奴,派 第一次出使,了解了西域各国情况。 公元 年, 汉武帝派张骞 出西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汉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有人说: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3、 公元 年,西汉政府设立 ,从此今 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注意西域都护府的大致方位。
4、丝绸之路(1)路线:从 通过 、今 地区运往 ,再转运 。(2)开通时间: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武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重难解析】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当堂评价】
1、发生在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班超经营西域  B.张骞出使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大秦遣使来汉
2、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后,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
①河西走廊 ②安息③今新疆境内 ④大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3、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年发生的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73年
【归纳与反思】
【课后作业】
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设置的职能和意义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