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11 14: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 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
司马迁撰写《史记》
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前预习】
1、 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2、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吗
3、 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
【课前小练】
1.佛教是世界 大宗教之一。起源于 , 传入中国,到 时开始建佛寺。主张:人死后能转世轮回,只要虔诚信佛,来世就能幸福。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于 时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 ,尊 为教主。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共同点:都受到 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都对我国 发展有深远影响。
3、 史学成就 : 〈史记〉 作者: ,成书时代: 。 内容:记述了从 到 时期的史事。 价值:是我国第 一 部 体 史,成为后世 纪传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 著作。
4、艺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是 。
5、佛教和道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利用宗教麻痹人民,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6、注意判断一些常见的宗教用语:
(1)宗教习俗——比如吃斋饭、 (2)宗教人物——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张天师(道教) (3)宗教服饰用品——袈裟、木鱼、道袍(道教)、拂尘(道教)
【重难解析】
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来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当堂评价】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B.道教于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C.《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史书
D.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2、配伍填空
A.《论衡》   刘秀(  )
B.《史记》   张衡(  )
C. “麻沸散”  秦始皇(  )
D.地动仪    王 充(  )
E.焚书坑儒 华佗(  )
F.光武中兴   司马迁(  )
【归纳与反思】
【课后作业】
下列有关《史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由史学家司马迁编著
B.记述了从元谋人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树立了典范
D.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学史有方
秦汉时期有许多成典故,你知道有哪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