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1-11 14: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课前预习】
1、 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地区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3、 为什么会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4、 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课前小练】
1.北魏是 族建立的政权,439年,统一了 流域。北魏建立后,都城在平城,为顺应 的趋势,北魏 迁都洛阳,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汉化政策):这些措施的作用是: 。
2、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 北朝 。
3、北魏孝文帝以后的皇帝的谥号多有“孝”字,因为 。
【重难解析】
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很长的时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
【当堂评价】
1、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下列哪种历史现象相关?( )
A.佛教兴起 B.民族歧视 
 C.民族融合  D.农民起义
2、南朝时,冶铁技术进步的表现是( )
A.用木炭作燃料冶铁  B.用水排鼓风
C.用煤作燃料冶铁   D.灌钢法的采用
3、南朝开始时的第一个王朝是( )
A.齐  B.陈  C.宋  D.梁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革鲜卑族人的习俗 
B.为了统一江南地区
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农桑
【归纳与反思】
【课后作业】
学史有方
班级将举行一个关于“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专题报告会,你想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你能不能向同学们谈谈你是如何搜集资料来证明这一观点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