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的过程及经过。
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掌握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人物,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归纳法、突出重点、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历史上谁跑的最快?()其实在历史上曹操确有其人,但并不是跑的特别快,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同走进第18课三国鼎立的学习。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讲过的东汉的历史。东汉后期是什么形式的呢?
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的政治局面。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在北方军阀中比较有实力的就是袁绍和曹操。
过渡:俗话说,一山容不了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斗,于是为争夺北方的统治权,袁绍和曹操之间展开了一场战役,这就是官渡之战。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战争特点、结果和影响
提问:1、结合书中小字部分的介绍,谁能简要的给大家讲一下官渡之战的经过?
2、结合刚才所讲的,同学们想一想,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呢?(回答不上讨论)
1) 挟天子以令诸侯
2) 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3) 善用贤臣
过渡:官渡之战后,207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在他胜利班师的途中,以是53岁的曹操写下了《龟虽寿》,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其中的一句诗。这首诗表达出曹操的豪情壮志,那么诗句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是挥师南下,继而想统一全中国。所以接下来,又出现了一场与曹操有关的战争—赤壁之战
下面同学们结合课文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战争特点、结果
小结:说起孙刘联军,我们不能忘了一件事,这是是明朝人画的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一幅画。画中的人物他们去做什么?这里面还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讲一讲?
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刘备和关羽、张飞到隆中请诸葛亮,书童告诉他们诸葛亮出去了。而且归期不定。第二次去请诸葛亮,不仅天气寒冷,为了表示尊敬,刘备一进隆中就下马徒步前往,但又扑空。不久,又三赴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苦苦相求下,诸葛亮决意出山辅刘。并且帮助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使刘备心中豁然开朗。诸葛亮出山以后,刘备的处境逐渐好转。
正是有了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刘备出谋献策,才有了后来的孙刘联军。
提问: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3、4万的人胜了袁绍10万人,此时的曹操拥兵80万却失败了,你认为原因何在呢?(讨论)
1、战术失策:曹操将士多是北方人,来到南方水土不服,不易水战,却偏偏舍长取短。
2、心理轻敌:骄兵必败,这是个规律性的道理,我们要吸取曹操的教训,有了成绩不能骄傲,应该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3、人心所背:南方人对曹操挥军南下,打破他们比北方人相对安定的生活,心理十分不欢迎,所以拼命抵抗。
过渡: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下面请绘学们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老师这呢有一个基本框架,还没有填写文字,应该怎么填呢?我们先来看一张地形图(播放三国鼎立地形图)
小结: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这三个实力相当的国家如同鼎的三只足分裂在神州大地上,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过渡:由于三个政权的实力相当,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了战胜对方,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土上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这三个政权是如何发展自己的经济的呢?
1、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2、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棉行销魏吴
3、 吴国:造船业发达
卫温曾经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中国台湾
由此可见,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不会得到成功的。
下面谁能总结下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
老师用数字2,3,5给大家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