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华佗。
2、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示意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教学难点】地动仪涉及到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假期中,家住临沂市的初一学生小明随旅游团到上海世博会旅游。游人如织,排队6—7个小时才能进入理想场馆参观学习。旅行回来后的小明感慨颇多, 于是冒出自己创办网上旅游科技场馆的念头。说干就干,半个月的时间,《昌盛的秦汉文化》场馆就开始接待游人了。今天,我们就请小明同学做我们的导游,上网参观游览小明的秦汉文化馆。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展区——《四大发明之造纸术展馆》
小明:欢迎大家来到《四大发明之造纸术展馆》,游玩这个展区,你会有很多收获的。
点击第一块荧屏——《东方朔上奏图》(配有语音讲解:这幅图描绘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小明:各位游客,看到这个情景,你有何感想?
游客1:汉武帝时,奏本是写在竹简上的。
游客2用竹简写奏本太费事,而且竹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
游客3:成本太高,破坏环境,没有节约观念。
游客4:读起来真费劲,为什么不用纸呢?
小明:当时我国还没有纸,我国最早纸出现在甘肃天水。
点击第二块屏幕——《甘肃天水出土的纸》图片(配以语音介绍:西汉早期,我国发明造纸术。这张纸出土于我国甘肃天水,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小明: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你们想不想知道纸是怎么造出来的?
游客:当然想了,怎么才能知道?
小明:点击第三块屏幕——《造纸过程示意图》。请各位先看造纸过程示意图,等一会我就让你们说说制作过程。
几位游客分别讲述:
①上一排分别为洗涤原料、切割、浸渍沤制和焚烧草木灰。
②中间一排分别为蒸煮、舂捣。
③最后一排为捞取纸浆、晾晒、码放,砑光,使纸张表面平滑。
小明: 你们认为纸的最大用途是什么?我国发明和改进造纸术有何伟大意义?
游客:书写的材料,它的发明和改进,有利于我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
小明: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点击第四块屏幕——《纸的传播》(配以语音介绍:伴随造纸术传至世界各地,蔡伦的名字也随之传扬。在日本有蔡伦宫;在法国,有蔡伦博物馆;在美国,造纸博物馆里陈列着蔡伦的画像。公元105年,蔡伦上奏造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
点击第四块屏幕——请您留言:
1、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提倡用“再生纸”又有何重要意义?
2、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借助网络传播成为必然,请对纸张用途的前景作一番预测。
小明:第一展区的游览到此结束,下面请游客们自行游览第二展区,自觉思考展区屏幕中提出的问题。
第二展区——数学馆
小明:请游客自行点击屏幕并回答相关问题:
屏幕一——看对联,回答问题:
一天,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数学家陈九章同机去参加一次学术性会议。途中,钱老为了活跃气氛,提出和陈老对对子,要求以各自的名字为题。
钱老出的上联是:韩赵魏三强。
陈老想了一会,对出下联:勾股弦九章。
请问:你们知道对联中的“九章”指的什么?
屏幕二——《九章算术》图片
有奖征集——哪位游客补充完整有关《九章算术》的相关资料?答出者有奖品赠送。(包括成书的时间、内容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
小明: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除了《九章算术》,还有很多,请游客们跟我到第三展区。
第三展区——地震馆
小明: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是我们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请你们观看有关这两次地震的相关图片,看后回答问题:
点击第一块屏幕——《汶川、玉树,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请回答:请你说说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造成的危害。
小明: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地震又有哪些认识呢?
点击第二块屏幕——张衡和地动仪
小明:下面,我们请游客中的历史教师王某某给我们介绍张衡的生平和他发明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以及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游客介绍。
小明:请各位游客讨论两个问题:
(1)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测量到临沂地区发生的地震,内部铜柱会倒向哪个方位?
(2)在当时社会,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发明有哪些积极意义
小明: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
从2004年7月,河南博物院和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了以冯锐研究员为主的地动仪复原研究课题小组,开始从事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多方面工作。
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 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
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人们能准确的测量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具体位置和震级,汶川和玉树的惨剧不再重演!
小明: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只要是生病,我们都希望神医的一副药让我们药到病除。下面,我们去参观:
第四展区——神医和医圣馆
小明:本展区分两部分,你们可自行选择参观,不过,一定要边看边学习,答出我设计的几个小问题!
东区——神医馆
屏幕一:《华佗》图像。
请各位游客对华佗的生平做一简单介绍。
屏幕二:《五禽戏》体操图。
温馨提示:游客朋友们,参观了这么多馆区,你们累了吧?下面,请你们根据上图做一做《五禽戏》体操,缓解一下疲劳吧!
屏幕三:《请留言》
游客朋友们,即将告别华佗馆,你想对华佗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医学做出的哪些贡献进行感谢?
西区——医圣馆
屏幕一:《张仲景》图像(配以语音介绍:在中国如果提起医圣张仲景,知道他的人恐怕远不如知道扁鹊、华佗、李时珍的人多,然而说到他对于中医药学的贡献,可以说是福蔽千秋,功德无量。小到他为乡亲们治疗耳朵,发明了名扬海内外的饺子,大到他撰写的《伤寒杂病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并且还在直接发挥着救死扶伤、为人们解除病痛的作用。可以说张仲景对中医学的贡献,就相当于孔子对于儒家,牛顿、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今年是张仲景诞辰1860周年,虽然张仲景早已故去,但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来自于他的恩泽。)
小明:哪位游客能介绍一个用张仲景的名字命名的药?谁又能推荐一个《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
第三环节:畅所欲言,归纳整合
1、请列出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至少四项)。
2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科技成就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请为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几条这方面的建议。
第四环节:自我检测,查缺补漏。
教师投放一组习题,引导学生练习并检查反馈。
学生自我检测,反馈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