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详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伦的医学成就。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构造原理。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播放《五禽戏》的教学视频。
一、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哪一套医学体操吗?
生:五禽戏。(若是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大家可能对这套操不熟悉,但是对于它的编创者,只要老师说出了他的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华佗!大家听说过吗?他的职业是什么?——医生,他是什么时候的一位医生呢?——汉代。)
师:同学们的见识非常广泛,这正是《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编创而成。
师:根据史书记载,五禽戏能使人动作灵敏,协调平衡,改善关节功能及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疾病的防治,而且对人体的康复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大家愿意试着来做一做吗?老师选取了较为常见的鸟的姿态,同学们也来模仿一下。
播放“鸟戏”教学视频。
师:很多同学现在还意犹未尽,大家不妨利用课外时间勤加练习,一定能够强健我们的体魄。
师:今天我们将要感受的正是以华佗和他的医学成就为代表之一的秦汉时代昌盛的文化。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完成导学中的“知识梳理”部分。(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非常的强,基础知识的梳理几乎没有任何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参观秦汉文化博物馆,感受昌盛的秦汉文化的魅力。
出示幻灯片。
师:刚才我们提到的华佗,他应该是在哪一个展厅?
生:医学展厅。
(呈现医学展厅。)师: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医,尤其擅长外科手术。说起动手术,同学们知道麻醉剂吗?它有什么作用?
生: ……
师:有谁知道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是什么?它出现在哪里?由何人发明?
生:……
师: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医学家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要早1600年左右。
师:在医学展厅中一直播放着一段广告片,(课件展播,学生观看)暗示着东汉时期另外一位名医。你看出来了吗?
生:张仲景
师:前段时间气温突降,我的好朋友也中了招,咳嗽不止,经人介绍后去找了一个老中医,他给开了个方,吃过几幅药之后病就好了。老师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古方,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它最早正是被张仲景记录下来的。今天我把这个药方也带来了,与大家共同分享。
(教师出示处方给前排同学传看,幻灯片展示处方)
师:说起这个药方的运用,展厅中也介绍了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我们一起看看吧。
(故事展示,请同学朗读。)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身上都有着哪些让人学习的精神?
生:刻苦钻研,大胆质疑,善于思考,不墨守成规,有主见……
师:正是如此,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明。后来,他勤求古训、博览群方,写成了一一部后世中医学者必读的经典——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伤寒杂病论》。
(幻灯片:《伤寒杂病论》)
师: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所以后人给他送了一个尊号——生:“医圣”。
过渡:张仲景的药方流传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除了他高明的医术之外,还依赖于一项伟大的发明,大家猜猜看,可能是什么?(过度较好)
生:纸。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以纸为代表的科技展厅,看看有些什么介绍。(图片和材料展示。)
【如果你是科技展厅的责任人,围绕纸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你会展出哪些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师: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纸,《伤寒杂病论》会记录在什么上面?(不是可能出现,而是已有的客观事实)
生:竹简,木片,甲骨,青铜器,石壁……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将《伤寒杂病论》写在不同的材料上。
学生活动。……(三分钟)
师:纸和其他书写材料相比,有哪些优点?
生:……
师点评: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用其他的材料不仅不方便写,还不方便保管及流传。因此,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纸发明的意义——(揭示主题,实现课程目标)
生: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没有纸,很多古代先进的发明创造我们可能都不知道。
师:纸如此重要,同学们更应了解纸的发明及造纸术的改进。有谁来说说看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谁改进了造纸术?
学生回答:西汉早期纸——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师:同学们探讨一下,结合材料说说蔡伦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
生:蔡伦改进造纸术,将生产纸的原材料由麻变成了树皮、破布、麻头等等,使纸能够得到普遍的使用。)
师:随着纸的用量增加,原材料的消耗也越来越大,这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另外一个难题。动动脑筋,大家能想到是什么难题吗?
生:大量砍伐树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师:你能够为解决这个难题做点什么呢?
生:节约用纸;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宣传;……
师:纸的发明,不仅使得古老的医学成就能够延绵至今,我们在其他方面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韵味。接下来,一起看看祖先为我们记录下来的一些东西吧。
(幻灯片:《九章算术》例题: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
学生活动。……
师:这种先进的解题思想,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归纳出来了,并且将它记录成书,这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同学们,谁来说说看,是哪部书?
生:《九章算术》。
师:你知道《九章算术》的内容吗?
(幻灯片介绍)
过渡:在东汉以后1000多年里,一直将其作为数学教材,书中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
师:近几年了我国饱受自然灾害的困扰,仅是大规模的地震就发生了两次,同学们还记得吗?(生: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东汉时期地震尤为频繁,在公元89—139年这半个世纪中就发生了53次地震,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不便。但同时也推动了这一时期天文学的发展。让我们去看看天文厅的展览吧。(图片和材料呈现)
材料呈现:“地震仪的鼻祖则是出在中国,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这是卓越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的贡献。”
——《中国科技史》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
师:“地震仪的鼻祖”指的是什么?
生:地动仪。它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
材料呈现:《后汉书·张衡传》对地动仪做了记载,不过总共只有196个字,“……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师: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验震器,但是却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观和原理长期成为人们心中的谜团。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能根据书本上的介绍来说说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吗?
生:讨论后回答。
师:科学家们根据史料记载做了一些模型,研究它的原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教材上使用的也就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文物专家王振铎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的工作原理。(视频展示:地动仪演示.swf)
师: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可能有两种回答:预测或测定,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并趁机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争取能在自己手中发明预测地震发生的仪器。)
师: 科学家们对一项成果的确定是非常认真的,虽然科技文物专家王振铎恢复了地动仪,可是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止对地动仪的研究和恢复工作,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家认定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展示图片:垂直摆原理图。)
师:其实,地动仪的模型和原理目前还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也还没有一个定论,只要我们有兴趣,现在努力学习,将来说不定也会出现以我们在座的某位同学的名字命名的地动仪来
(最后一个环节——走近科学家)
师:一个人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在科学上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除了有偶然性外,一定还有他的必然性,就比如发明了地动仪的“张衡”,下面我们就走进张衡,了解张衡的故事,谈谈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