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部分封建社会高速发展的(汉朝)
西汉东汉――汉(BC202年---220年) 时代特征:封建社会不断发展
考点:汉武帝大一;统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评价汉武帝
一. 西汉(BC202-9年) 封建社会不断发展
1.西汉建立:①时间:BC202年.②创立者:刘邦(汉高祖).③都城:长安.④建立过程:见"楚汉相争"
2.王莽篡汉:①时间:9年.②篡夺者:王莽(外戚).③建立:新政权,后被农民起义推翻.
3.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文景时期):①背景:a.经济萧条,国家贫困;b.吸取秦亡的教训.②具体措施:a.注重农业生产;b.轻徭薄赋;c.士兵归田,招抚流民,释放奴婢。③作用:利于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基础.④休养生息政策体现的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
4.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①背景:a.经济萧条,国家贫困;b.吸取秦亡的教训;c.休养生息政策。②文景时期政策:a.以德化民;b.鼓励耕作,劝课农桑;c.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③文景之治的表现:社会安定,百姓富裕。④意义: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物质基础。
5.大一统(汉武帝时期):①背景:a.诸侯国实力强大;b.各家学派纷纷指责中央政府;c.商贾膨胀,土地兼并;d.匈奴不断威胁。②条件:a.国力的强盛;b.武帝的雄才大略。③目的:加强中央集权。④措施:a.政治上:"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统一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商人,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大一统);d.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决匈奴问题,安定了北部边郡)⑤意义: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是西汉时期最高学府太学的教材(儒家著作).
7.汉匈关系:匈奴族是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随后进入鼎盛。(分为四个时期)①汉初:a.政策:被迫和亲;b.原因:国力弱;c.效果:没有解决问题,匈奴仍经常南下但为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赢得时间.②汉武帝时期:a.政策:反击;b.表现:BC119年,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漠北之战.C.原因:民族问题仍在,国力强盛;d.效果: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保证北部边郡的安定.③西汉末年(汉元帝):a.政策:主动和亲;b.表现:王昭君出塞远嫁向汉称臣的呼韩邪单于;c.原因:国力强;d.效果:保证边境较长安定,促进汉匈之间的友好交往.④东汉:a.政策:反击;b.表现:窦固窦宪北击匈奴;c.原因:国力强;d.效果:迫使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向汉称臣) 分析采取不同政策的根本原因?自身国力的强弱。
8.张骞通西域:西域(今天新疆)现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或更远的地方。①第一次:a.时间:BC138年(武帝);b.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c.结果:目的没达到;d.意义: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②第二次:a.时间:BC119年(武帝);b.目的: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c.意义: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同时开辟了中国和欧洲、大陆的丝绸之路。
9.丝绸之路:①陆路:a.线路:经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P83页东西方交流的物品)b.意义: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历史桥梁.d.价值:古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②海路:起点是广州,终点是印度南端.
10.西域都护:①背景: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②时间:BC60年西汉政府设立。③职责:总管西域事物(丝绸之路)。④意义:今新疆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1. 对比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①汉初:a.背景:西汉国力明显不足,匈奴相对强盛;b.目的:希望能阻止匈奴南下掠夺;c.效果:这是屈辱性的和亲,匈奴依然年年南下,威胁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②汉元帝时期:a.背景:国力相对强盛,南迁的匈奴归顺;b.目的:希望恢复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c.效果:双方平等的和亲,保证边境较长安定,促进汉匈之间的友好交往。
12. 汉武帝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过失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二. 东汉建立:①时间:25年.②建立者:刘秀(光武帝)-"光武中兴".③都城:洛阳
1.班超经营西域及与大秦交往:①73年东汉班超出使西域重建西域都护开始经营西域;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只到波斯湾。③166年大秦使者访问洛阳;意义:这是我国首次与欧洲国
农业: 1.水利:①武帝亲临治理黄河,80年没水灾;②汉明帝命专家王景主修黄河,800年不改道. 经济
2.农具:①犁壁(P73);②耧车播种工具.
3.作物:稻麦桑种植推广.4.耕作方法:二牛抬杠
手工业:1.纺织:提花机;染色技术.2.冶金:水排(P74);铁取代青铜,钢的出现.
商业:1城市:东西二京:洛阳,长安;2市场:"市"――商业区;"坊"――住宅区3.交通:宽阔笔直4货币:五铢钱.
5.两汉时期三项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技术发明是什么?耕犁,耧车,水排
汉朝经济繁荣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政策开明;3.科技进步;4.人民勤劳.
练习:
一.选择题:
1.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家教育,必须到(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3.大型历史剧《汉武大帝》你看了吗?汉武帝刘彻采取措施最终完成了大一统局面。在这一过程中,他曾派出大将卫青、霍去病抗击哪个少数民族的骚扰( )
A.犬戎族 B.山越族 C.匈奴族 D.乌桓族
4.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汉武帝 B. 霍去病 C.张骞 D.卫青
5.哪一项与汉武帝无关( )A焚书坑儒 B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C使西汉的统治达到鼎盛 D 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6.“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诗中的“胡”在这里是指:( )
A.匈奴 B.鲜卑 C.氐族 D.羌
7.从现有文字记载来看,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往来是在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8.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A.秦 B.西汉 C.东汉 D.北魏
9.某考察团计划重走西汉“丝绸之路”,他们应该选择( )为出发点。
A.洛阳 B.长安 C.咸阳 D.镐京
10、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秦朝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东汉时期
11、下列作物哪些是西汉时从西亚传入内地的:①水稻②葡萄③黄瓜④胡萝卜⑤大蒜⑥花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⑤
12、汉武帝时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措施是(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③统一铸造五铢钱 ④在城里设置商业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商旅往来的机构( )
A安西都护府B西域都护 C北庭都护府 D伊犁将军
14、《汉书》记载: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这种和平景象出现于( )
A.汉武帝统治之前 B、昭君出塞后 C汉武帝大破匈奴 D.汉元帝统治时期
15、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
A.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B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D汉明帝时窦固出击北匈奴
16、下列“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从东向西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长安 ②新疆地区 ③河西走廊 ④大秦 ⑤西亚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③②⑤④
17、诗说:“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与该诗密切相关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
18、西汉末年某传入我国中原的宗教,它的教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A、基督教 B、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19、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20、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的皇帝是:
A 汉文帝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光武帝
21.西汉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汉武盛世” D.“开元盛世”
22.发明于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是
A.犁壁 B.水排 C.耧车 D.耕犁
23.秦始皇与刘邦的相似之处是
A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都很重视人才的使用
C其大力发展都是在农民起义中成长壮大 D统治时期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24.“成由俭败由奢”下列哪两个历史人物体现这个道理( )
A秦孝公秦始皇B汉文帝秦始皇C汉文帝汉武帝 D曹操汉武帝
25.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人不会开凿水井,后来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早可能出现在
A.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B.昭君出使西域之后 C.张骞通西域之后 D.西域都护设置之后
26.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生活于蒙古草原,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民族。据历史记载,匈奴第一次统一蒙古,建立强大的国家是在( )
A.战国末期 B.秦汉之际 C.西汉前期 D.两汉之际
二.填空题:
1、西汉的城市建设很有特点,在其都城长安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叫做“____”
2、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______ ______”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
4、汉武帝在政治上接受_________的建议,颁布“__________”,削弱诸侯国势力.
5、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_________和_________.6、西汉时期的_______和东汉_____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都比欧洲早______.
7、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_____.
8、____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_____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9、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反击匈奴,夺取了______和______地区.
10、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______时期,当时向汉朝称臣的是______单于.
11、为了联络_____,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____出使西域.
1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________,标志新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3、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66年,______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与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15.西汉______时,匈奴入朝请求和亲,宫女______自愿前往。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
三.材料题.1.材料一: “ 始皇并天下,内兴功作,外禳夷狄,收泰半之赋;力役三 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材料二:秦王……暴虐以重祸……亡,不亦宜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接秦之敝……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汉书·食货志》.材料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回答:1. 阅读材料一、二总结秦灭亡的原因。
2. 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四是谁提出的?这是汉在哪方面采取的措施?
2.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设置的职能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部分三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夏商周的文化秦汉的文化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考点:甲骨文;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和思想(重点);孔子(第九课); 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
华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佛教、道教;司马迁《史记》; 秦兵马俑; 祖冲之圆周率《缀术》;贾思勰《齐民要术》; 郦道元《水经注》.王羲之《兰亭序》;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
1. 夏商周文化1.甲骨文(P41页);
时间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
文字 甲骨文(最早字)文 金文 大篆 竹书、帛书
书写材料 龟甲、兽骨 青铜器(少) 青铜器(多) 竹简、丝帛
2、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分类 成就
天文 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 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医学 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 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3.“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和思想;(重点)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战国 孟子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道.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尚贤:节约“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二.秦汉文化
1.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①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甘肃天水(麻制)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便宜质量高
③造纸术的传播---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数学名著,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数学成就.
3.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华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医圣)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5.佛教、道教 王充---《论衡》
佛教:①起源于古印度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洛阳)。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统治者:支持
道教: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②创始人: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统治者:支持
6.司马迁《史记》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文学成就: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7.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8.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科技成就:
西汉—造纸术;东汉---九章算术;东汉张衡---地动仪;华佗—麻沸散.
三. 魏晋南北朝文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缀术》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地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书画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范缜------《神灭论》
练习:一.选择题
1.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A《史记》B《新语》C《楚辞》D《论语》
2.沐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小明一家成为种粮专业户。他的爸爸想要带领全村人民致富,为选择符合本村所在的北方地区自然规律的项目,他想查阅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的我国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正在就读八年级的小明到书店为爸爸购买了这部著作。小明为父亲购买的农学著作的作者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司马迁
3.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灿烂的人文景观,如“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 “书圣”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被称为“书圣”的人是( )
A.屈原 B.司马迁 C.王羲之 D.顾恺之
4.下列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
A.张衡 B. 蔡伦 C.祖冲之 D.贾思勰
5.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业科学著作( )
A.《齐民要术》B《兰亭序》C《水经注》D.《九章算术》
6、华佗帮一个病人动手术,病人因疼痛无法配合华佗该怎么办
A打晕他B强行动手术 C不帮他治理D、给他喝“麻沸散”
7、下列艺术文化作品不是创作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A《离骚》B《洛神赋图》C《水经注》D、《兰亭序》
8、将下列文字书写材料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竹简 ②陶器 ③甲骨 ④青铜器 ⑤纸张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④②⑤ C、②③④①⑤ D、②①④③⑤
9、下面几位科学家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大的是( )
A.蔡伦 B.华佗 C.张衡 D.张仲景
10、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主要是因为( )
A、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B、它是世界上最早测出地震方位的仪器C、它是构思巧妙的地动仪 D、它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
11、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达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B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C不限于雕刻艺术 D佛教盛行的结果
1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出自哪部史书
A.《春秋》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
13、屈原的《离骚》用的是哪国方言
A 齐国 B 吴国 C 楚国 D 越国
14、《水经注》是一部记载
A 全国主要河流的专著 B 全国主要河流发源地的专著
C 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的专著D 江河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的著作
15.下列各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②佛教传入我国 ③屈原创作《离骚》 ④司马迁著《史记》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16.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这比欧洲早
A.500年B700年C近1000年D1900年
17.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始于( )
A东晋时期 B东汉末年 C南北朝时期 D秦朝
1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 )少数民族境内的美好风光
A、羌族B羯族 C匈奴 D、鲜卑族
19.佛教开始传人我国中原地区在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秦朝
20、“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主要反映了( )
A、南朝统治者大力抑制佛教 B、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C、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 D、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
二.填空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_____,这部著作的作者是_____.
2、东晋书法家_____被称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______,该代表作有“_______”美称.
3、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是______和_______
4、_____,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5、南朝祖冲之最突出成就的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____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______,他的数学著作______在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
6、北魏的______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的代表作______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7、两大著名石窟是山西大同的____石窟和河南洛阳的______石窟.
8、被尊为“医圣”的是____,其代表著作是《___________》。
9、张衡发明的______比欧洲早1700多年。______精确计算圆周率数值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100年。
10、贾思勰的《________》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巨著。
11、北朝的______和龙门石窟代表了当时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
12.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发现于那里_______,它是_____时期用______制造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部分封建社会在分裂中继续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222年----581年) 时代特征:封建国家在分裂中民族融合,继续发展.
考点: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江南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三国鼎立的形成:
1.官渡之战:①经过:200年,河南的曹操(实行屯田, 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官渡大败骄傲轻敌的河北袁绍(以少胜多).②意义: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①经过:208年,统一北方的曹操意统一全国,率领20万军队南下,南方的刘备与孙权被迫联合(诸葛亮和周瑜)共同抗曹,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曹军.②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①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北方),东汉灭亡.②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建蜀(西南).③222年,孙权称王,建吴,定都建业(今南京)――(江南).④意义:结束长期混战割据,实现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⑤三国时间段:(222年――魏灭蜀).
4. 夷洲:今天的台湾。最早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二..西晋:(226年—316年) 短暂的统一
1. 建立:①过程:266年司马炎篡夺魏国帝位建立西晋定都洛阳;②统一全国:280年灭吴国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全国。
2. 灭亡:原因:统治的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乱(争权的内乱)耗尽国立;压迫少数民族。过程:316年内迁匈奴起义灭亡西晋。
三.五胡内迁:①时间:东汉末年以来;②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迁往黄河流域。③意义: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南方的经济开发。
四.淝水之战: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2.时间:公元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关成语: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战前 投鞭断流,战中 草木皆兵, 战后 风声鹤唳。
五.江南经济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a.自然条件优越;b.南迁的人民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c.统治者的重视;d.人民的辛勤劳动;e.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a.开始使用绿肥b.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六.北朝:指的是北方政权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指的是南方政权包括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七.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
1.背景:①北方的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②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目的:巩固黄河流域统治
3.内容:①迁都洛阳:(原因:a.加强对中原的统治;;b.有利于汉化c.平城气候差旧势力大不利改革);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③均田制;④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
4.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了统治.
八.以少胜多的战例:
1.巨鹿之战:202年.项羽对秦军.项羽胜.原因:项羽破釜沉舟,秦军不得民心.
2.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对袁绍.曹操赢.原因:曹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经济发展,重用人才;袁绍骄傲轻敌.
3.赤壁之战: 208年.曹军对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原因:曹轻敌,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联军天时地利人和战术
4.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对东晋.东晋赢.原因:前秦政局不稳,军心不齐;东晋保家卫国,士气高昂,指挥得当.
5.启示:骄兵必败 团结就是力量
九.曾经在洛阳定都的重要政权:东周,东汉,魏国,西晋,北魏.
练习:
1.据历史记载: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夷洲 C.琉球 D.柴桑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温暖湿润 B种植水稻 C北人南迁 D.土地肥沃
3.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 )
A.七擒孟获 B.孝文帝改革 C.张骞出使西域 D.窦固出击北匈奴
4.下列著名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5.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下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著名战例 B告诉我们:骄傲使人失败C.都导致北方形势剧变 D.都是汉族军队打败少数民族军队
6.南北朝时期,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文景之治
7.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8、“风声鹤唳”的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9、南朝时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均在
A、洛阳 B、建康 C、建业 D、江陵
10、南朝时著名的海外贸易中心是
A、江陵 B、番禺 C、成都 D、建康
11.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决定性因素是
A诸葛亮的计谋B周瑜的水军 C孙刘的联盟D地理上优势
12.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统一黄河流域B北方民族大融合 C未完成封建化D阶级矛盾尖锐
13.有关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的说法,错误的有( )
A.东汉、魏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加速了民族融合
B.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历史上称为“五胡”C.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互相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D.西晋向内迁的少数民族征收重税,激化了民族矛盾
14.下列各朝代与开国者的配对错误的是:( )
A.汉——刘邦 B.魏——曹丕 C.西晋——司马睿 D. 秦——嬴政
15、下列不属于三国鼎立时期的人物的人物是:
A 刘备 B 孙权 C诸葛亮 D 曹操
16.三国后,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B.大片荒地被开垦良田 C.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D.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17.下列对三国时期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一个局部统一,几个政权并存的时代B.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
C.是一个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代 D.与东汉末年相比是历史的倒退
18、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原因
A改革鲜卑族的习俗B为了统一江南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农桑
二.填空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成迁到_____.
2、316年,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____.
3、公元317年,皇族_________重建晋朝,都城在_________,史称“东晋”.19、淝水之战中出现的成语有草木皆兵、________、________
4、4世纪后期,_________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_________重用王猛为丞相,统一了黄河流域
5、420年,_____自立为帝,国号“______”,东晋结束.
6、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________改为姓元.
7、_______年,鲜卑拓拔部首领拓拔圭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三.材料题: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早已有病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军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舰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败。”——《资治通鉴》(
1)这是一件什么历史大事?发生在哪一年?有什么军事意义?此事的发生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请简要分析此事发生的背景,并分析曹操失利的原因。(3)隆冬时节何来东南风?你用有关的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2)作者生活在哪个时期?
(3)请写出与他相关的两次著名战役的名称。
(4)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
三.30年前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党的17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指出:允许农民从出租和转让等形式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特别是广东的珠江三角洲,称为世界工厂.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战国士时期的秦国为确立封建制度是怎么做的 当时对土地是怎样规定的
2.北魏孝文帝为发展决定通过改革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他在礼法方面做出了什么决定
3现在江南在改革开发的推动下发展速度,你知道在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除了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外还有什么因素
4.通过分析历史上江南经济地位的变化,你对今天经济发展见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部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
考点: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司母戊鼎
政治
一.夏:BC2070年, 禹建立, 定都阳城; 重要君主:启,桀(暴君). 亡于:BC1600年
1.夏建立的意义: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
2.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开始于启继承父位;意义: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国家机器:政府机构,军队,监狱,刑法.实质: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二.商:BC1600年, 汤建立, 定都亳;重要君主:盘庚,纣(暴君). 亡于:BC1046年
1.盘庚迁殷:原因:水患,政治动乱.意义:商迅速发展,其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的大国.
2.牧野之战:BC1046年武王伐纣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三.西周:BC1046年, 武王建立. 定都镐京或镐;重要君主:周文王. 亡于(犬戎):BC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1. 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②内容:a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b.在被分封地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c.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③意义:扩大和加强了统治,使其成为强盛的国家;但后期造成诸侯国分裂割据.-----P23下面
2.等级制度: ①原因:随分封制的产生而产生。②内容:P24“金字塔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前四个是统治阶级;后二个是被统治阶级)
3.国人暴动:BC841年平民不满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暴动,周厉王被赶走.(道路以目.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国人----平民.
经济
1.农业:夏商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五谷已齐备,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手工业:①青铜铸造业:a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末b.夏朝增多c.商朝灿烂d .种类更加丰富。
特点:规模大,工艺精,品种多 商朝时期(灿烂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作品: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中原) ;
“三星堆”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成都平原)②夏商西周时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发达.
3.夏、商、西周时期,用奴隶做祭祀和殉葬品,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十分悲惨。
第二部分随生产力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东周(BC770---BC221) 时代特征:诸侯混战割据的纷争
考点: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都江堰; 商鞅变法
一.春秋:BC770年—BC476年. (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实质:土地,人口)
1.齐桓公(齐国): ①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a发展生产;b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c以“尊王攘夷”为号召。②葵丘会盟确立霸权③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2.晋文公(晋国):①晋文公改革:a整顿内政;b发展生产;c训练军队②晋楚的城濮之战晋大胜确立霸权.
3.楚庄王(楚国):邲之战战胜晋国确立霸权.
二. 战国:BC475年---BC221年.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1.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标志战国的开始.
2.重大战役:①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庞涓)vs齐(孙膑); ②长平之战(BC260)----赵(赵括)vs秦(白起)这一时期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意义: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
3.商鞅变法:
①背景: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私田的出现,奴隶主变成地主,奴隶变成农民,主仆关系变成租佃关系.(a.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扩大于战国,西汉时普及;b.牛耕:出现于春秋末,推广于战国,意义:农业史的一次革命;c.都江堰:战国时期蜀守李冰建于岷江上为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生产力发展②目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③主持者:商鞅;④支持者:秦孝公;⑤时间:BC356年.⑥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耕;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奖战;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⑦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使秦成为富国强兵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物质基础.
4.封建制的确立:各国纷纷变法,地主阶级统治取代奴隶主阶级统治;社会主要矛盾: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5.大变革时代和封建制的确立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春秋战国混战纷争的影响:①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弊).②形成了较大疆域的国家孕育着祖国的统一.③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利)
练习:
一.选择题:
1. 从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历史中我们能得的启示是 ( )
A、只有实行“禅让制”才能确保王朝的巩固 B、只有建立强大的国家机构才能确保王朝的巩固
C、只有实行王位的“世袭制”才能确保王朝的巩固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让位给伯益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子、家天下” D.汤战胜桀
3.下列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于夏朝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 西周时发生了“国人暴动”,当时的“国人”指的是 ( )A.奴隶 B.农民 C.工匠 D.平民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① 交纳贡品 ②交纳田租 ③派兵作战 ④服从命令
A.①②③④ B.② C.②③ D. ①③④
6.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巩固商朝的旧地
C.巩固政权有效地统治国家 D.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7.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以改革加强自身的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民族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B顺应时代发展要求C.得到国王秦孝公支持 D得到广大人民支持
9.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 B.农业化肥的使用 C.都江堰的兴修 D.铁农具广泛使用
10.下列内容中,直接扩大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是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④建立县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2.商朝前期多次迁都的原因是 ①政治动乱 ②水患 ③犬戎族的威胁 ④周部落的威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填空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____ 在_____年建立的______朝,都城在____。它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汤于_____年推翻夏王_____的统治,建立商朝,定都_____;商朝建立后,多次迁都,_____年商王 把都城迁到______此后统治才稳定下来。
3、公元前1046年,______率军伐纣,打败纣王,建立周朝,定都______,史称西周_____年, _____把都城迁到____,史称东周。
4、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争夺_____ 、_______和支配别国的权力展开争霸战争,最先争霸的是_______,他在______中确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
5、战国时期,各国兴修的水利工程以秦国______ 主持修建的______最著名,它是一项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长期受益,成为富饶“___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意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
请回答:(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商鞅是怎样实现这一理论的?材料二是怎样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
四,找一找;(标明页码和某页的具体位置)
1.书中找出反应分封制的图;和等级制的图
2.书中找出郡县制的图.
3.书中找出战国形势图.
第一部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
考点: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司母戊鼎
政治
一.夏:BC2070年, 禹建立, 定都阳城; 重要君主:启,桀(暴君). 亡于:BC1600年
1.夏建立的意义: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
2.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开始于启继承父位;意义: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国家机器:政府机构,军队,监狱,刑法.实质: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二.商:BC1600年, 汤建立, 定都亳;重要君主:盘庚,纣(暴君). 亡于:BC1046年
1.盘庚迁殷:原因:水患,政治动乱.意义:商迅速发展,其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的大国.
2.牧野之战:BC1046年武王伐纣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三.西周:BC1046年, 武王建立. 定都镐京或镐;重要君主:周文王. 亡于(犬戎):BC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1. 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②内容:a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b.在被分封地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c.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③意义:扩大和加强了统治,使其成为强盛的国家;但后期造成诸侯国分裂割据.-----P23下面
2.等级制度: ①原因:随分封制的产生而产生。②内容:P24“金字塔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前四个是统治阶级;后二个是被统治阶级)
3.国人暴动:BC841年平民不满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暴动,周厉王被赶走.(道路以目.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国人----平民.
经济
1.农业:夏商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五谷已齐备,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手工业:①青铜铸造业:a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末b.夏朝增多c.商朝灿烂d .种类更加丰富。
特点:规模大,工艺精,品种多 商朝时期(灿烂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作品: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中原) ;
“三星堆”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成都平原)②夏商西周时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发达.
3.夏、商、西周时期,用奴隶做祭祀和殉葬品,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十分悲惨。
第二部分随生产力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东周(BC770---BC221) 时代特征:诸侯混战割据的纷争
考点: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都江堰; 商鞅变法
一.春秋:BC770年—BC476年. (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实质:土地,人口)
1.齐桓公(齐国): ①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a发展生产;b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c以“尊王攘夷”为号召。②葵丘会盟确立霸权③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2.晋文公(晋国):①晋文公改革:a整顿内政;b发展生产;c训练军队②晋楚的城濮之战晋大胜确立霸权.
3.楚庄王(楚国):邲之战战胜晋国确立霸权.
二. 战国:BC475年---BC221年.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1.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标志战国的开始.
2.重大战役:①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庞涓)vs齐(孙膑); ②长平之战(BC260)----赵(赵括)vs秦(白起)这一时期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意义: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
3.商鞅变法:
①背景: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私田的出现,奴隶主变成地主,奴隶变成农民,主仆关系变成租佃关系.(a.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扩大于战国,西汉时普及;b.牛耕:出现于春秋末,推广于战国,意义:农业史的一次革命;c.都江堰:战国时期蜀守李冰建于岷江上为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生产力发展②目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③主持者:商鞅;④支持者:秦孝公;⑤时间:BC356年.⑥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耕;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奖战;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⑦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使秦成为富国强兵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物质基础.
4.封建制的确立:各国纷纷变法,地主阶级统治取代奴隶主阶级统治;社会主要矛盾: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5.大变革时代和封建制的确立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春秋战国混战纷争的影响:①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弊).②形成了较大疆域的国家孕育着祖国的统一.③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利)
练习:
一.选择题:
1. 从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历史中我们能得的启示是 ( )
A、只有实行“禅让制”才能确保王朝的巩固 B、只有建立强大的国家机构才能确保王朝的巩固
C、只有实行王位的“世袭制”才能确保王朝的巩固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让位给伯益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子、家天下” D.汤战胜桀
3.下列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于夏朝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 西周时发生了“国人暴动”,当时的“国人”指的是 ( )A.奴隶 B.农民 C.工匠 D.平民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① 交纳贡品 ②交纳田租 ③派兵作战 ④服从命令
A.①②③④ B.② C.②③ D. ①③④
6.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巩固商朝的旧地
C.巩固政权有效地统治国家 D.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7.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以改革加强自身的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民族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B顺应时代发展要求C.得到国王秦孝公支持 D得到广大人民支持
9.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 B.农业化肥的使用 C.都江堰的兴修 D.铁农具广泛使用
10.下列内容中,直接扩大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是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④建立县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2.商朝前期多次迁都的原因是 ①政治动乱 ②水患 ③犬戎族的威胁 ④周部落的威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填空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____ 在_____年建立的______朝,都城在____。它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汤于_____年推翻夏王_____的统治,建立商朝,定都_____;商朝建立后,多次迁都,_____年商王 把都城迁到______此后统治才稳定下来。
3、公元前1046年,______率军伐纣,打败纣王,建立周朝,定都______,史称西周_____年, _____把都城迁到____,史称东周。
4、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争夺_____ 、_______和支配别国的权力展开争霸战争,最先争霸的是_______,他在______中确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
5、战国时期,各国兴修的水利工程以秦国______ 主持修建的______最著名,它是一项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长期受益,成为富饶“___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意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
请回答:(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商鞅是怎样实现这一理论的?材料二是怎样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
四,找一找;(标明页码和某页的具体位置)
1.书中找出反应分封制的图;和等级制的图
2.书中找出郡县制的图.
3.书中找出战国形势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部分第一个统一的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秦)
考点: 秦统一时间;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长城;秦始皇的历史作用;陈胜、吴广起义;
一.秦:(BC221年――BC207年) 时代特征: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秦的建立:①时间:BC221年.②建立者:赢政.③都城:咸阳.④建立过程:BC230年—BC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⑤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⑥影响:结束混战割据,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2.秦统一全国原因:①民族融合和各地域联系的加强―――社会基础;②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物质基础;④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个人基础.
3.秦的巩固统一:①背景:统治疆域的扩大――东起东海,西到陇西,北起长城一带,南达南海.②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身统治.③措施:a.政治:确立皇帝制(皇权至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军事).地方,推行郡县制,分为36郡;作用: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一直沿用2000多年对我国历史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b.经济文化: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统一文字为小篆.作用: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思想: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除医药、占卜、种植).作用: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d.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取河套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南征百越修灵渠(沟通长江珠江水系,促进中原和岭南的交往).作用:开发了边疆,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④意义:就是巩固统一措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作用总和.
4.郡县制:产生于战国,推广于秦朝;是一种管理地方的制度。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5.秦始皇评价:(思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好的一面)君主(史实);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6.秦朝对中国历史作用:a.结束长期以来的诸侯割据,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b.它创立的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沿袭2000多年,影响深远;c.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d.为后世留下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
7.分析修长城的历史影响:a.积极:保证边疆安定,维护祖国统一,留下了体现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性的――长城;b.消极:修长城劳民伤财,不利于汉匈的正常交往.
8.秦的灭亡:①时间:BC207年。②原因:秦的暴政(根本)a.徭役繁重b.赋税沉重c.刑罚残酷d.统治黑暗;天灾大雨(直接)。③经过:BC207年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秦军(决定性)----巨鹿之战;同时刘邦起义军进入咸阳---秦灭亡。
9.大泽乡起义:①时间BC209年。②经过:900多人去渔阳戍守长城到大泽乡遇大雨误期,误期要置死罪,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建立张楚政权但不久被秦镇压。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后人不断反抗残暴统治。
10.巨鹿之战:①时间:BC207年。②交战双方:项羽VS秦军。③结果:项羽起义军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秦军(决定性);同时刘邦起义军进入咸阳---秦灭亡。
11.楚汉相争:(BC206—BC202)①垓下之战:BC202年刘邦在垓下大败项羽,建立西汉定都长安.②性质:是一场争夺帝位的战争.
12.历史上的暴君: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
13.关于农民起义的规律总结:①原因:A.人祸:统治腐朽(统治内部和统治与被统治者)--政治;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经济.B.天灾:干旱洪水和疾病.人祸是根本原因,天灾是直接原因.②意义: ②意义: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出现生产关系的调整缓和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练习:
一.选择题:
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了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请你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建立县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C.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2.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的诏书传到桂林,当地却没有人认识。据此,你认为秦始皇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
A.统一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指:( )
A.国人暴动 B.武王伐纣 C. 楚汉之争 D. 陈胜、吴广起义
4、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剩下一种,请问:秦统一后整理出来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 A、大篆 B、小篆 C、甲骨文 D、金文
5、下列措施中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修筑长城 B、使用圆形方孔铜钱C、地方设县 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D.奴隶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7、下列对推翻秦朝起决定作用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打到咸阳附近 B刘邦攻占咸阳
C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D秦二世自杀
9..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这一件事件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
A.使很多人被杀 B.很多文化典籍被毁坏
C.极大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在当时造成恐怖气氛
10.我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皇帝成为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请问它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
A.秦始皇赢政 B.汉武帝刘彻 C.唐太宗李世民 D.元世祖忽必烈
11.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 .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C .沿袭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 .沿用并完善了科举制
12.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条件表现在 ①春秋战国争霸兼并战争发展的结果 ②秦王嬴政个人雄才大略 ③人民渴望统一④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⑤其他各国反对变法,消极备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13、比较一下,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不善用人 B.骄傲自大 C.不用权术 D.失去民心
1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诗仙李白歌颂秦始皇的诗句,这首诗肯定了秦始皇哪方面的功绩?( )
A.统一文字 B.统一中国 C.修筑长城 D.设郡置县
15.“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对秦朝哪一历史事件作出了否定的评价(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焚书坑儒 D.修筑长城
二.填空
1、公元____年,秦王____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政府设_____,分管监察.
3、秦朝的地方制度是_____
4、秦始皇把____作为全国统一货币,把____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5、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________”,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6、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东到辽东,西到____。
7、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8、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_______.
9、秦朝灭亡后,刘邦与______展开了四年的争夺_______的战争,史称______。
10、公元前207年,项羽在______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这次战役中有一个成语是______
11.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______水系和______水系,为_____与______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阅读下列材料:
12、材料一 秦朝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都去打仗或服役劳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
材料二 秦朝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就、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等。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酷法的处治。材料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请回答:①材料—、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②材料三中的话是谁讲的 他为什么讲这句话
③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为什么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灭六国),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 隗状)、绾(王绾),法度量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亡。”
皇帝“并兼”诸侯的起止时间是什么时候? (2).统一后的都城在何地?其政权的性质如何?(3).除材料中提到的丞相官职外,秦中央还有哪些官职?(4).材料中第二句反映的是秦始皇的哪项措施?有什么意义?
14. 阅读下列材料: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祖龙指秦始皇)居,坑灰未冷山东(山东是战国时秦国以东地区的统称)乱,刘(刘邦)项(项羽)原来不读书。”
请回答:①“坑灰未冷山东乱”这句诗指的是哪两个历史事件?它们之间有何因果关系? ②“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诗你认为作者在讽刺什么?
②作者认为秦始皇害怕读书人对秦统治会进行不利的宣传,会带头造反,所以焚书坑儒,结果推翻秦朝统治的刘邦、项羽并不是读书人。
答案: ①指焚书坑儒和秦末农民起义(2分)焚书坑儒说明秦统治者实行暴政,秦朝的统治越来越残暴,终于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2分)②作者认为秦始皇害怕读书人对秦统治会进行不利的宣传,会带头造反,所以焚书坑儒,结果推翻秦朝统治的刘邦、项羽并不是读书人。
答案:①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②陈胜,为了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来推翻秦朝的统治。
③有联系。正是因为秦朝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陈胜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
15.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暴君,你同意哪种说法?或者你还有第三种看法,请说出来,并要说出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