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2-06 15: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18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概况?☆
战役 时间 战争双方 战争特点 战争结果 战争影响
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中曹操却又以多败少,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1)官渡之战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顺应人心
曹操 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和兵士垦荒,实行屯田
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重用人才,许攸出“夜袭乌巢”奇计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2)赤壁之战
①孙刘联军:天时、地利、人和
②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③曹操:不习水战;骄傲轻敌
3、三国鼎立局面的概况?☆
三国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今名) 经济发展
魏 公元220年 曹丕(pī) 洛阳(今河南洛阳) 水利工程
蜀 公元221年 刘备 成都(今四川成都) 丝织业(蜀锦)
吴 公元222年 孙权 建业(今江苏南京) 造船业
备注: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4、卫温通夷洲 ☆
事件:230年,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今台湾)
意义: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训练题】 ☆
1、一个外国家文化教育考察团要到中国实地考察,请你当一名导游,向客人介绍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1)第一站——北京,在周口店他们将考察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2)第二站——曲阜,这里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的故里,请问他是谁?简要说明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3)第三站——洛阳,这里的佛教艺术灿烂,有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和著名的石窟,请说出它们的名称?
(4)第四站——西安,这里让他们大开眼界,看到令人惊叹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在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从当地原始居民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和彩陶,你知道这世界第八大奇迹和遗址分别是什么吗?
(5)第五站——内蒙古呼和浩特,虽然是塞外,但仍让人流连忘返,他们看到呼和浩特南郊10千米处有一座草色青青、树木葱翠的古墓,在塞北茫茫沙漠中格外耀眼。这是谁的古墓?他(她)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呢?
(6)最后一站——成都,虽地处南方,却人才辈出,著名的武侯祠就是为纪念一位古代人物而建造的,这个人物还指挥了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大战。请告诉游客,这个人物是谁以及这场大战的名称。
2、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正与曹操对战,诸葛亮身后大旗上写着“蜀”;曹操身后大旗上写着“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3、举出东汉末年以后,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
4、举出历史上在洛阳定都的朝代四个?
5、举出在军阀混战中,曹操为统一北方和全国而进行的战役两个?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的兴亡
(1)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263年,魏国灭蜀;265年,司马炎改魏为晋,魏国亡;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五胡乱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进入内地。
(3)西晋短暂统一后,很快消亡的原因:
①统治腐朽,皇帝弱智 ②八王之乱,皇族内耗 ③五胡乱华,西晋残酷压迫少数民族,匈奴灭晋
2、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氐族的苻坚)VS东晋
相关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王朝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重新陷入了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学过的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城濮之战(春秋)、巨鹿之战(秦末)、官渡之战(东汉末年)、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淝水之战(魏晋)
4、两晋、南朝概况简表
朝代 建立者 起止时间 都城
西晋 司马炎 266年——316年 洛阳
东晋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建康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5、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原因: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了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概况:江南地区修建很多水利工程,荒地开垦成良田;稻田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小麦的种植,推广到南方;长江中下游和广东、福建得到开发;灌钢法和瓷器的推广。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 ☆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贷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2、南京是六朝古都,举出在南京建都的朝代?
3、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的五个统一政权?(名称、统一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4、你能说出多少关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故事?比比,看谁知道的多。
5、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6、列举五个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7、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并立时期的总称,分别包括了哪些朝代?
第20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和民族的融合
所属民族部落:鲜卑族的拓跋部 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386年) 建立者:拓跋珪
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 统一北方的时间:439年 统一北方的意义: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北方民族大融合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原因:①平城地区干旱,农业不发达,生产的粮食无法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②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统治中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③保守势力大,不利于改革
意义:①推动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②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④为孝文帝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原因)、措施和意义 ☆☆☆
背景(原因):①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②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措施:①用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④与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用汉制: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⑥学汉礼: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意义: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②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③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北朝政权的更迭
【训练题】 ☆
1、小刚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了北魏迁都后的洛阳城。在那里小刚与一位自称是北魏史官的人交谈起来,但小刚很快发现这个人是个骗子。请找出“北魏史官”谈话中的四点错误并改正。
小刚:“老先生,您能给我介绍一下魏国的历史吗?”
魏国史官:“当然可以,我可是魏国的活历史。魏国的祖先是匈奴族人,后来统一黄河流域,并定都于咸阳。但是咸阳不利于魏国的发展,为了便于魏国统治江南地区,皇帝将都城迁到了洛阳。我们大多信仰道教,所以洛阳的道观数以千计,并修建了一些石窟艺术。”
(1)错误: 改正:
(2)错误: 改正:
(3)错误: 改正:
(4)错误: 改正:
2、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生动的三个事例。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显著特征是什么?
(4)应该怎么评价孝文帝?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列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的概况?
领域 时代 人物 成就
数学 三国 刘徽 “割圆术”
南朝 祖冲之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祖冲之星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地理学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刻 北魏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北魏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哲学 南朝 范缜 《神灭论》
2、祖冲之是南朝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其数学著作为《缀术》;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领先世界近1000年。
3、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内容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该著作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5、我们应该学习数学家祖冲之、农学家贾思勰和地理学家郦道元这三位科学家的哪些高贵品质?
①善于学习思考 ②勤于是动手实践 ③谨于治学研究 ④勇于探索创新
6、中国书法的演进过程:
甲骨文(商朝) 金文(商周) 大篆(西周晚期) 小篆(秦朝)
魏碑体(北魏) 楷书、行书、草书(魏晋南北朝) 隶书(秦汉)
7、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盛行的原因及其利弊?
原因:①战乱中的人民需要精神安慰 ②统治者要利用佛教巩固统治
利:①利于安定民心 ②加强民族融合 ③促进文化繁荣
弊:①造佛劳民伤财 ②滋长愚昧迷信
【训练题答案】
第一页:1、(1)北京人;山顶洞人 (2)孔子;仁、礼、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等 (3)白马寺;龙门石窟 (4)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 (5)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6)诸葛亮;赤壁之战 2、不符合史实。诸葛亮和曹操作战时,三国鼎立时期的“魏”和“蜀”两国还没有建立,所以场景中不可能出现“魏”和“蜀”的旗号。
3、匈奴;鲜卑;羯;氐;羌 4、东周、东汉、曹魏和西晋 5、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第二页:1、(1)西汉时期,江南经济较为落后;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经逐渐得到开发,较富庶 原因:略 (2)影响:略 2、吴;东晋;宋;齐;梁;陈 3、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详情:略
4、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桃园结义;七擒孟获;火烧赤壁5、圆周率;《齐民要术》;《水经注》。详情:略
6、略 7、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第三页:1、(1)错误:匈奴族人;改正:鲜卑人(2)错误:并定都于咸阳。但是咸阳不利于魏国的发展;改正:定都于平城。但是平城不利于魏国的发展(3)错误:为了便于魏国统治江南地区;改正:为了方便魏国统治中原地区(4)错误:信仰道教;道观;改正:信仰佛教;佛寺2、(1)略(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等 (3)政权的分立 (4)孝文帝是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其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进步。我们要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
东魏
北齐
北魏
隋朝
西魏
北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