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的融合》复习课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的融合》复习课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3-23 18: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上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的融合》复习课学案
复习目标:

1.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江南开发的史实、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和艺术成就。

2.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3.认识本单元的时代特点和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认识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主流。

复习过程:

【自主、合作温故】

一、战争

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哪些重大战役,填写下面表格: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特点
之战 曹操和袁绍
之战 孙刘联军取胜
之战 383年

二 、政权变迁

梳理政权变迁:将魏、吴、蜀、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示意图中。
三、人物

先说出和下列人物相关的史实,然后将下列人物按类型分组。

孙权、苻坚、曹丕、拓跋宏、祖冲之、王羲之、贾思勰、顾恺之、郦道元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四、经济开发

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 行销三国;吴国: 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 (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五、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内迁:从 以来, 、 、 、 、 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 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北方人南迁:从 开始,许多人为了 逃往 地区。 后期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很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作用。

【知新探索】

(一)融入历史

人物一 赵钱孙李

赵钱孙李的家世: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是黄河流域的务农家庭。

太祖父,曾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先是在 A 之战夜袭乌巢中立下战功,后在 B 之战中侥幸逃生,返回家乡务农。他为人精明,善于持家,精通农活,逐渐发家致富,成为当地小有声望的殷实人家。

曾祖父,在西晋八王之乱中被抓去当兵,不知所终。

祖父,在与新迁入本地的氐族人的冲突中被杀,赵钱孙李家道中落,日益穷困。

父亲,被前秦王苻坚强征入伍去攻打东晋, C 之战后不知下落。

时局纷扰,兵荒马乱,赵钱孙李觉得实在没有办法在老家呆下去了,他想到了搬家。
1.上文中A、B、C分别指哪三次那些战役?赵钱孙李如果一定要搬家,往哪儿搬?为什么?

人物二 东晋十六国时的李富

李富: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是长江下游的务农家庭。

东汉时他的太祖父以种稻为生,种稻方法为“火耕水耨”即:先纵火烧草,然后深耕,耕作时以水浇灌。虽辛勤耕作,但家里仍然没有什么积蓄,只是勉强不饿肚子。

李富也是务农,精通农活,用二牛抬杠耕田,深耕细作,懂得积肥粪种田技术。每年粮食都有好的收成,生活较为殷实。

2.从东汉到东晋十六国,李富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人物三 北魏姓拓跋的鲜卑族年轻官员,他亲身经历了孝文帝改革。

3.假如你就是北魏时期那位姓拓跋的鲜卑族年轻官员,请你向同学们谈一谈你在这场改革前后有哪些亲身经历和感受。

(二)感悟历史

4.今天,针对西部相对落后的局面,中央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实行了西部大开发。请借鉴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为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5.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变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点?有什么危害?

6.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分裂时间仅为700年左右。可见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你认为台湾与大陆将来会出现何种局势?

【检测巩固】

1.(2010·浙江杭州)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2.(2010·山东莱芜)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2010·福建泉州)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4.(2010·山东青岛)“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5.(2010·广东深圳)实行向汉族学习的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是( )

A.商鞅 B.北魏孝文帝 C.齐桓公 D.成吉思汗

6.(2010·广西贵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7.(2010·湖南株洲)“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昕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 B.实行官吏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讲汉语

8.(2010·广东深圳)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2010·湖南株洲)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10.(2010·福建泉州)2.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11.(2010·山东东营)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2.(2010·广东湛江)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统一度量衡 D.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13.(2010·江苏常州)下列改革,以促进民族融合为目的的是( )

A.商鞅变法 B.伯里克利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
14.材料解析:

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右图)


材料二:在战国时代我国已普遍使用印章(用木、石等材料雕刻而成的图像章)。……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作一个汉字“京”,她便是奥运会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书法的引入。……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当作一个“人”形画,她便是东方绘画表现手法上的一次杰出的应用……她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
──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说明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融合了中国哪几种传统艺术形式?

(2)上述传统艺术形式在我国古代都有着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请你选择其中两种艺术形式,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各说出两位我国古代艺术名家。

(3)2008北京奥运会已成为历史,请回顾奥运前后的所见所闻,为展示和弘扬会徽中的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两项活动。

参考答案:

【知新探索】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可以往江南搬家,因为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等。

2.从没有什么积蓄、勉强不饿肚子到每年粮食都有好的收成,生活较为殷实;或者从贫穷到比较富裕等。 变化原因: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劳动力;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的重视等。

3.经历:迁都、说汉语、穿汉服、改姓元、与汉族贵族通婚、采用汉的官制、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感受: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智慧和勇气;博采众家之长,取长补短才能进步;要勇于改革、善于学习;民族之间友好交往、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等。

4.引进先进技术、重用人才、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等。

5.政权分立 不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等。

6.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台湾与大陆必定统一

【检测巩固】

1—5 DDCDB 6—10 ADDDC 11—13 ABC

14.(1)书法、印章(雕刻)、舞蹈、绘画。(2)书法: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董其昌等(答出2位即可); 绘画: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张择端,徐渭等(答出2位即可)。(3)舞蹈表演;书法比赛;国画展;雕塑展;印章展等。(答出2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